在又提出了幾點新的改進提議後,臨走前,朱子龍又交代了一句。
“對了,你等在打造三眼火器時,務必給槍管外麵多加一層鐵皮。以使突火槍的外觀上,不要這麼漂亮。如此,以後有人問起來的時候。也好對外皆不可其內是百煉精鋼。”
劉剛山等人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而邊上的人,也全是朱子龍帶過來的自己人。不怕有人亂!
朱子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這批槍支,等到哪一麵世的時候。暫時很長一段時間裏,可以讓外界的人以為他的火器,和其它大宋軍兵們手中的沒有太大區別的假像。
當然,也隻是能騙多久,就騙多久而已,也沒想過能騙人一世。
不過,隻要火器多開上幾槍,硝煙彌漫之下的沉積中,槍管倒也確實很快就會讓黑色物質遮擋住。如果外麵再有一層黑鐵皮。隻是使用槍支的人自己不,基本上不會有人認為你手中的槍,材料會是百煉精鋼所打造的。能避免一些麻煩,就避免一些吧!
如果一開始就到處搞的人所皆知的,這新槍是百煉精鋼打造的。恐怕還真會搞的,千日防賊的破事那就搞笑了。
……
轉眼間,又是幾過去了,新的火器槍又出爐了。
像這類火器,在古代最難打造的就是槍管這部分。以朱子龍現在提前發明在宋朝的,明朝類山寨鳥銃為例。《工開物》中:
“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製造鳥銃的工藝極複雜,要求製銃的工匠手藝得極高,其造法中國與日本大同異,主要是兩種方法:三段接合式和雙層複合式。
三段接合式就是《工開物》中的這一種。其法先製銃管,銃管用熟鐵逐節打成,一般兩節或三節,最後焊接成一體。
雙層複合式最早見於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手足篇〉:“鳥銃所貴在常時煉鐵熟,兩個相包。”
這種工藝與上種相反,是在一根較長的鋼芯上直接做出一層薄的銃體,然後再在銃體外包上另一層,使其厚度達到要求。
然而,這還是明朝時才發現的方法。宋朝時,沒人靈光一點發明這些的話,其打造成本隻會更上一層樓。
可謂90%的時間都用在處理槍管和打造槍管,修理槍管上麵去了。但是,這一最消耗時間的工藝,現在在朱子龍這裏,卻給開掛解決了。
因為,他是直接有一大批,從主神係統中抽獎得到的現代無縫鋼管,做現成的材料的。
有了現成的無縫現代鋼管,工匠們大量的時間節約掉了。再加上這批工匠人數有一百多人,而且是加班加點生產。隻要給他們時間,比如一個月左右絕對能打造出數百近千把,合格的突火槍鳥銃!
其限製他們產量的,僅僅隻是朱子龍能提供的材料量,有多少取決的。
當然,朱子龍也不是傻子。等到這批現代材料用完,大不了,讓這些工匠們,用宋朝現在的鐵或者有雜質的鋼材,繼續生產了。
產量和質量下降,也沒事。就當是本地材料搞科研了。能把無縫鋼管都做好,他就感謝老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