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東宮內!
“太子殿下,老臣還年富力強,還未想過致仕呀,可否幫老臣向陛下透露一下,美言幾句。”一名明顯近80歲的東宮老臣,一臉婆莎之態,向太子哭訴道。
坐在那裏的太子,一臉的無奈,站起來好生開始了勸慰。不過,卻也沒有明確的回複起,可以免除致仕的請求。
一進動側隱之心很容易,但是做為一名太子,是不可能隻看表麵,而不觀大局的。像這種東宮老人要是不致仕,東宮官位又有限,太子想招賢納士的新人就根本進不來。
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大賢的,而且太子太傅都致仕了,前人有了表率,太子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而在另一邊!
不管是蔡京的派係那邊,還是史部清查,以及朱子龍這邊的派係,還有清流們和中立的官員當中。都借著趙挺之最終這幾,終於想通了,主動上請致仕這股風氣。朝中讓一批老邁官員致仕了!
一時間,朝中許多老邁官員哭哭啼啼的,三五成群的時常會去皇帝那裏,要求接見。其目的不言而明,必然是試圖想哭訴保留官位,不回鄉養老!
搞的皇帝趙佶一下子,別早朝了。連後宮的門這些都不敢出了!
-
“致仕”一詞出現很早,《禮記曲禮》篇有“大夫七十而致仕”。鄭玄注道:“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曰:“致仕,還祿位於君。
就是退休的意思!
致仕的年齡,曆朝不一,即使一朝之內似乎也沒作統一的規定。曆朝致仕年齡並沒有很刻板的規定,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視具體情況而定。
但《禮記》講的“大夫七十而致仕”,70歲確實是以後曆朝製定致仕年齡的重要參考,也成為官員請求致仕的當然理由。
官員致仕,都要上疏,請求皇帝批準,這與儒家主張的“恭讓”觀念有關。
然而,人性都是自私的。
當官的誰不想一直當到死呢?皇帝不也是當到死才退位的嗎?
另一個,最現實的問題。關於致仕後的待遇,各朝差別也很大。兩漢時,官員致仕後,朝廷隻給其原官職俸祿的1/,而且隻有二千石以上品級的官員才能得到!
唐初國力強盛,官員退休後待遇比較好。五品以上官員可得半祿,有功之臣,蒙皇帝恩典,也可得到全祿。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告老退休的,各有數量不等的永業田以養老,而且永業田是可以傳給子孫的。
直到唐朝後期,經過安史之亂,國力衰退,社會矛盾尖銳,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朋黨鬥爭嚴重,政治日漸腐敗,官吏們開始貪戀官位,退休製度遭到破壞,造成政府官吏老化,暮氣漸重。
宋朝一開始也想總結優化,但沒法子,趙大得國本來就不正。為了拉攏人,對退休官員的待遇比唐以前諸朝都要優厚,主要表現為:一是按原任官職退休;二是不論文武朝官或後宮內職,凡按製退休者,多增秩,或加恩子孫。
宋真宗鹹平以後,文武官員告老後,甚至還都升一級,授朝官,給半俸,幾成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