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宋朝的黨爭和讀書人的風氣!(1 / 2)

席間,一讀書人看著朱子龍分身腰間的寶劍問道:“看賢兄腰懸寶劍,莫非是要四處遊學不成?不知,我登州港是賢兄第幾站?”

朱子龍分身聽的一愣,心想這麼好的借口,我怎麼之前沒想到這一個,而是用了其它的呢?看來,再強化的頭腦也比不上眾思所想。當真是三個匠,可比諸葛亮,古人誠不欺我也!

當下,就順的這人的話回道:“生正有此意,據南方文風鼎盛,生甚是向往。但更北地不熟,何以向南?如此能為家鄉揚名?再則,家中產業也思變,故雙管齊下也……”

“聖人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賀兄誌向高遠,當真是我輩之楷模,敬佩,敬佩。”歐陽鋒連忙一拱手道:“僅助家業,而且這南方文風鼎盛,卻一人可敢向之,厲害,厲害。”

歐陽鋒此話倒也不是全然浮誇之語,聽起來有點兒怪,但在場的眾人卻全都明白,同時也有些糾結。

曆來,古代的中國北方學子都是不如南方的。一但,有哪個北方的學子膽敢去南方一拚文明,那都是很替北方人爭了麵子的事兒。

就像後世的中國人,為了照顧東南西北的平衡,隻好搞什麼本地方照顧政策。你南方的考生要進北大清華,得考700多分,那麼北京當地的考北大清華可能隻需要60分。

後世的朱元璋時期,更為明顯。

洪武三十年科舉考試,主考官劉三吾是當時的士林領袖,人品也非常好,沒有城府而且由他製定了科舉規則。劉三吾很敬業,盡管已經84歲,依然日夜不斷閱卷、評判。

然並卵!

沒想到,在發榜後不久,大批落榜考生紛紛到禮部門前鳴冤告狀,還有一批考生幹脆走上街頭,攔住官員轎子訴自己“被黑”的遭遇。

原因很簡單:當年錄取的51人全部來自南方各省,沒有一名北方人,北方的落榜學子覺得劉三吾們對北方人有偏見,搞了暗箱操作。

社會上傳言紛紛,監察禦史們上奏希望徹查。朱元璋知道,討好北方士子的時候到了。他正式下詔,成立了調查組。

然而複查結論卻讓朱元璋差點暈過去:劉三吾等人的閱卷非常公正,入選的51人全憑才學錄取,沒有發現腐敗。這就讓人尷尬無語了,看來北方學子確實是不行呀,我暈!

然而,還是那句老話。有理沒理其實沒啥重要的,維和社會國家穩定才是重中之重,為此,就算讓你一好人或者清官,受冤枉也是可以犧牲的。這就是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還有帝王之術的平衡!

果然,複查結果一公布,社會再次嘩然。北方落榜舉子依然群情激奮,一些北方籍官員要求朝廷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作第二次複查,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其實就是我差我有理,我窮我有理,但是我們人數多,就要這麼亂來!)

朱元璋沒有派人第二次複查試卷,他內心裏早已做出抉擇,雖然科舉沒鬼,但上榜人的試卷中多有敏感字眼。五月,他下詔宣布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等三人是藍玉餘黨流放戌邊,“嚴重違背領導意圖”的調查組成員等0餘人被淩遲處死。錄取了61名北方人!

朱元璋式的“流氓術”有個特點:隻講利益、不重規則、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