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銅火炮和千裏鏡!(1 / 2)

淩振是“大宋盛世第一個炮手”,“更兼他深通武藝,弓馬嫻熟”,當年攻梁山落草前,他帶著三種火炮,風火炮、金輪炮、子母炮!

火炮“能去十四五裏遠近,石炮落處,崩地陷,山倒石裂”!

當然,為什麼在和梁山泊交戰過程中卻沒有見到這般威力呢?總之,淩振的炮兵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呢?

那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命中率太差!淩振發了三炮,隻有一炮打中,其他都落在水裏,這明,這炮性能非常不穩定,精確度也不高。

炮架豎在水邊,李俊、張橫隻帶了四五十個“會水的軍士”,上岸後呐聲喊就把炮架推翻了,明守衛炮架子的也就是淩振帶著那“三四十個軍漢”而已。

炮架被推翻後,淩振帶了一千餘人趕來後才把李俊等人趕走的,這明,這一千餘人不在“火炮陣地”,而是離開一段距離,隻有一種解釋,他們害怕傷到自己。

初期火炮在實戰中隻是威懾,並沒有多大殺傷力。實際上,在《水滸傳》成書那個時代,火炮雖然已經多有製造,但還沒有成軍,其殺傷力也極其有限。

由於火炮的研製又是處於一個初級階段,人們可以想象的是它誘人的前景,現實情況卻是缺點很多。如:發射距離不遠、射擊準確性不高、兩炮發射間裝填藥石轉換較慢、安全性能差容易造成自傷等等。

這些問題,就算是扔給朱子龍本體來解決,因為時間太短的原因。他現在也是改造的極其有限!

當然,那怕再不完善,就連垃圾都隻是放錯了位置的金子,隻要條件合適總會發光的。朱子龍認為宋朝的補級火炮還是有其可圈可點之處的!

古代打仗要擂鼓,這個鼓聲除了指揮軍士前進,還在於鼓舞士氣,所以我們的語言當中有了“一鼓作氣”這個成語。但是,最早的鼓聲是震懾作用,它模仿的是打雷的聲音。

但是,又有什麼聲音,比直接跟打雷差不多的火炮轟炸時,產生的聲音差不多呢?再加上它有爆炸力,能產生火焰,敵人遠遠地聽到就會產生恐懼,隻要不是傻子,都沒有理由不用它。

-

一人拉開火炮外麵的布,看了一眼後,驚訝的叫出聲來:“這炮不是鐵的,競然是銅的?老爺,這得化多少錢啊!”

隨著他這一聲叫,引的眾人齊齊一看,隻見那銅炮在陽光的反光下,閃閃發光。隻等到李安山上前,將布重新蓋下,眾人才收回了目光。

朱子龍的分身麵無表情的繼續站在那裏,唯有一隊火炮手過來後。嚴陣以對的開始做著準備!隨後其喝令,現在開始五米外警界,任何人沒有他的命令,不得靠近火炮。

自古以來,鐵火炮樣式有許許多多,自元朝以後,火炮才更多的用於戰爭中,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

從理論上來講,錢和鋼的質量比銅更合適打造火炮。但是,宋朝時的鋼鐵技術,盡管遠強於其它各國。但是,卻仍然無法和現代鋼鐵相提並論。

早期技術不行,鑄鐵氣孔多,強度不如銅炮。銅的延展性好,不像生鐵那麼脆。在掌握炮鋼冶煉鑄造技術之前,毫無疑問是銅炮更好,壽命長,隻要火藥加的不太過分也不炸膛,就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