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開皇年間設臨渝關。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在今山海關置山海衛,並將榆關之“關”移於山海關,故山海關有“榆關”之別名。又將榆關驛遷到今深河,仍沿用其名。
盡管曆盡滄桑變遷,“榆關”這一古老的地名一直延續至今。
當然,此地也不全然是正宗的山海關,因為隻是借用其名,雙方的距離也不算遠,可同為互角之勢!
在後世,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裏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下。
再向前走,關下有一座廟。上麵貞女廟三個字格外顯眼!
看到這幾個字,朱子龍的分身不用馬植介紹也知道是啥情況了,想來也應該是孟薑女廟。孟薑女廟又稱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約6公裏的望夫石村後山崗上。廟圍牆內占地1.6畝。
在後世來參觀的話,隻能看到幾片殘磚,以及後來新修的假廟。如今倒是看了個真貨,不過看看這模樣,和其它地方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唯一特別的地方,是殿後有“望夫石”,石上有坑,傳為孟薑女望夫足跡。廟東南4公裏渤海中有兩塊礁石,傳為孟薑女墳。隻是想來也是假的!
孟薑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相傳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薑女新婚三,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薑女身背寒衣,曆盡艱辛,萬裏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三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範喜良屍骸,孟薑女安葬範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廟中有楹聯這樣:「秦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當然,這故事和許多傳一樣,都是假的。
清道光《長清縣誌》引《舊誌》長城:“縣治東南九十裏。者雲縣治迤南七十裏五道嶺,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薑烈女祠。”史學家顧頡剛:“從張夏到泰安道中的長城鋪就是孟薑故裏,其地有薑女廟。”
故事流傳較遠和民間的以訛傳訛,孟薑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稱範杞梁、萬喜良、範喜良、萬杞梁、杞良、範杞良、範希郎、範喜郎。
更有人哭倒的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權當讀懂故事後麵的喻意就行,真實性,嗬嗬,嗬嗬,嗬嗬。
-
此地還是驛站,使團到了這裏,也正中轉休息。
朱子龍的分身到了這樣的名勝之地,自然要遊覽一番,後世他的本體是來過這山海關的,不過那時的城關一個是跟團旅遊,行色叢叢。二個是後來番新的,其實大多是現代貨,連高仿都算不上。
許多細微處似是而非,想來還是親自出馬,看看原裝貨,才不枉此行。
隻是,遼人也不是傻子,這裏同樣現在也是軍事要地。他一個外國使者自然沒法隨便亂看,亂看。讓馬植幫忙情,總算得了守軍允許,讓他上城樓遠眺一番。但也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