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人的幾個遠攔子哨探隊的領隊軍官,都在心裏做出了同樣的判斷,向手下急促的呼道:“爾等速速回報四大王!宋人看來主力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山的那頭……還請大王慎思,是不是要在此時,腹背同時受敵而戰!”
或許是老有眼,又或者是開掛的人生不必需要解釋。
人總有好運的時候,這不,就在遠山攔子們回報軍情的時候。另一波信差也及時的來到了遼軍營中,給蕭幹帶來了一個石破驚的情報。
是什麼呢?
情報是血字所寫,顯然是一個囚犯緊急之下寫下,交由差人帶出來的。上麵隻有幾個字,-----《速來救吾,儼侄此致!》
四周旁上隻待出戰,當下軍情彙報也不可能避之側人。
四下的遼將們一時間得知這等消息,全都麵麵相覷。李處溫競然給人囚了?
這怎麼可能?
李處溫何許人也?蕭幹大王的盟友,朝廷南麵官班首,蕭後寵臣。在朝廷當中位高權重,出征時就有流言傳,蕭幹和耶律大石有意擁立新帝,但人選隻待商量。
等等,耶律大石看不慣李處溫也不是什麼秘密。難道大石林牙回師,動手對付李處溫了?很有這個可能呀,如果是這般,那就是擁立的公端商量不來。
在這等大事之上,隻怕耶律大石還真膽敢把李處溫給囚了,甚至於向壞裏想,就算是給殺了,在這亂世之中,似乎也不算什麼。
遼人諸將全都心中著急,特別是奚人將領,更是臉色鐵青,隻是看著蕭幹,性急一點的差點就要上前提議,是不是還是撤退回師,以防大本營有變。
李處溫要真的死了或者給囚了,那麼就代表遼國朝廷,權力鬥爭即將白熱化。新舊交替之時,可謂爭權奪利之爭,實在是不容輕視和緩慢對待。
稍差一時,可能就是千古之恨。
大石林牙要的是耶律氏掌控大權,而蕭大王和蕭後,卻要的是蕭氏掌大權。眾人看向主帥,心裏盤算著如此這般情況之下,真的還要出征嗎?
士氣和聲望固然重要,但是……
耶律氏和蕭氏,都是遼國大姓,平時相爭那是鍋裏爛,倒也沒事。但在這國事艱難之時,唉!
就在眾人好不容易提起來的士氣,漸漸下降之時。就在眾人認為主帥必然這一次要下令撤退之時,蕭幹動卻是冷冷一笑:“宋軍這疑兵,倒是當真疑到了妙處……就算要撤退而去,也要吃掉這些疑兵,否則,如此光光下山一嚇,這就想將某驚走?如此這般回帥,軍心何在,士氣何在?傳令下去,按計出征,將宋人先鋒封死在山裏頭,某瞧著他們也隻有看著我們拿下易州!將郭藥師的人頭,留在城頭待在給他。再行離去!”
眾人聽之,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冷氣。
心想,四大王這賭注倒注是大呀,看來真是動了真氣。不過想想也是,自己的三兒子死在了郭藥師手中,如果臨走時不報仇雪恨,假以時日隻怕更無機會。
宋人那邊好,如果不打,隻是困。等大軍到來,論機動性,遼人以炮灰擺後,略一損失。要遠去倒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