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肩疊背】謂人眾多密集。

【壓倒元白】唐寶曆間,楊嗣複在新昌裏第宅宴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賦詩時,刑部侍郎楊汝士的詩最後寫成,也最好。元白看後為之失色。當日汝士大醉,回家對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事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後稱作品超越同時代著名作家為“壓倒元白”。

【壓雪求油】比喻難以作到的事。

【厭難折衝】謂壓服災難,挫敗敵軍。

【厭故喜新】討厭舊的,喜歡新的。

【厭聞飫聽】謂充分聽取。

【鴉沒鵲靜】同“鴉默雀靜”。

【鴉飛雀亂】同“鴉飛鵲亂”。形容紛亂。

【鴉飛鵲亂】①猶言絮絮咶耳。②形容紛亂。

【鴉雀無聞】猶言鴉雀無聲。

【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寂靜。

【鴉默雀靜】形容寂靜無聲。

【鴉默鵲靜】見“鴉默雀靜”。

【鴉鵲無聲】見“鴉雀無聲”。

【鴨步鵝行】鴨和鵝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遲緩搖晃的樣子。

【牙白口清】謂清楚,明白。

【牙簽玉軸】卷型古書的標簽和卷軸。借指書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書籍之精美。

【牙簽犀軸】見“牙簽玉軸”。

【牙簽萬軸】形容書籍繁富。

【牙簽錦軸】見“牙簽玉軸”。

【衙官屈宋】以屈原宋玉作自己的衙官。矜誇文才出眾之語。《舊唐書·文苑傳上·杜審言》:“扞杜審言呴又嚐謂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麵。’其矜誕如此。”後亦用以稱美別人的文才。

【啞口無言】默然不語,無話可對。

【啞口無聲】見“啞口無言”。

【啞子托夢】見“啞子做夢”。

【啞子做夢】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啞子尋夢】見“啞子做夢”。

【雅人清致】見“雅人深致”。

【雅人深致】《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叔父安嚐問:‘《毛詩》何句最佳?’道韞稱:‘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謂有雅人深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小字)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後因以“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興深遠。亦用來形容人的言談舉止高尚文雅,不同於流俗。

【雅人韻士】高雅而有風致的文人。

【雅俗共賞】謂兼具優美、通俗之品格,能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賞。

【雅量高致】氣度寬宏,情致高雅。

【雅雀無聲】形容靜默之極。雅,“鴉”的古字。

【亞肩迭背】謂肩擦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擁擠。《水滸全傳》一二O回:“隻見一簇人亞肩迭背的圍著一個漢子,赤著上身,在那陰涼樹下,吆吆喝喝地使棒。”

【亞肩疊背】見“亞肩迭背”。《水滸傳》武鬆在轎上看時,隻見亞肩疊背,鬧鬧嚷嚷,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揠苗助長】喻強求速成,有害無益。語本《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咽苦吐甘】謂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深。

【煙花風月】指男女情愛之事。

【煙波釣徒】唐張誌和去官後,居江湖間,每垂釣,不設餌,自娛而已,自稱“煙波釣徒”。見《新唐書·隱逸傳·張誌和》。後借指隱居江湖者。

【煙飛星散】形容離散。

【煙消火滅】比喻事物消失,不留蹤跡。

【煙消雲散】比喻事物消失。

【煙消霧散】同“煙消雲散”。

【煙視媚行】微視徐行。形容安詳的神態、舉止。

【煙雲過眼】語出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複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複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複念也。”後用以比喻身外之物,不加重視。亦比喻事物轉瞬即逝,不留痕跡。

【煙聚波屬】如煙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連而來,聚集甚多。

【煙銷灰滅】喻事物消失,不見蹤跡。

【煙霏雨散】形容眾多。

【煙霏霧集】形容眾多。

【煙蓑雨笠】①指蓑衣鬥笠兩種雨具。②借指隱者的服裝或隱者優遊自適的生活。

【煙霞痼疾】謂酷愛山水成癖。

【煙斷火絕】指人煙滅絕。

【儼乎其然】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淹淹一息】形容呼吸微弱,瀕於死亡。

【淹會貫通】猶融會貫通。

【湮沒無聞】埋沒,無人知道。

【嫣紅姹紫】指花色嬌豔,亦指嬌豔的花。

【嫣然一笑】形容嬌媚的微笑。

【延年益壽】延長壽命,增加歲數。

【延津之合】見“延津劍合”。

【延津劍合】指晉時龍泉、太阿兩劍在延津會合的故事。後以“延津劍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緣會合。

【延頸企踵】伸長頭頸,踮起腳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延頸跂踵】見“延頸企踵”。

【延頸舉踵】同“延頸企踵”。

【嚴刑峻製】猶言嚴刑峻法。

【嚴刑峻法】嚴厲的刑法。亦指施行嚴厲的刑法。

【嚴陣以待】亦作“嚴陳以待”。謂以嚴整的陣勢,等待著敵人進犯,予以打擊。

【嚴氣正性】謂氣性剛正嚴肅。

【嚴家餓隸】形容拘謹的書法風格。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嚴陳以待】見“嚴陣以待”。

【嚴絲合縫】指縫隙密合。形容非常嚴密。

【嚴懲不貸】嚴加懲辦,不予寬容。

【言十妄九】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言人人殊】各人說的都不一樣。形容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言三語四】猶言說三道四。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見“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之不預】沒有預先說明。

【言之有物】說話或寫文章有實際內容,不空洞。語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故】所說的話有根據。

【言之有理】所說的話有道理。

【言之成理】話講得合乎道理。

【言之過甚】話說得太過頭了。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亦作“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見“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言之無物】指文章或言論內容空洞。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見“誨爾諄諄,聽我藐藐”。明·無名氏《三化邯鄲》二折:“言之諄諄,聽之藐藐,良藥苦口,信有之矣。”

【言之鑿鑿】說得非常確實。

【言不二價】見“言無二價”。

【言不及行】謂言行不一。

【言不及義】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

【言不由中】見“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謂說話不是出於內心,心口不一。語本《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言不逮意】見“言不達意”。

【言不達意】亦作“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

【言不盡意】①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易·係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晉歐陽建《言盡意論》:“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於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後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示意有未盡。②魏晉玄學命題。與“言盡意”相對。三國魏荀粲等提出“言不盡意”說,認為“象外之意,係表之言”都是“蘊而不出”的,所以“六籍雖存,固聖人之糠粃。”見《三國誌·魏誌·荀彧傳》裴鬆之注引晉孫盛《晉陽秋》。

【言不顧行】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言中事隱】謂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語出《易·係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言文行遠】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後世。

【言方行圓】謂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言外之味】語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

【言外之意】說話或寫文章沒有明說而使人能體會出來的意思。

【言必有中】一說話必然說到點子上。

【言必有物】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言必有據】所言必有根據。

【言必信,行必果】說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言出法隨】謂法令一經宣布,就嚴格執行。多用於布告。

【言出禍從】話剛出口,禍患就降臨頭上。

【言出禍隨】見“言出禍從”。

【言而不信】見“言而無信”。

【言而有信】說話守信用。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言而無信】亦作“言而不信”。說話不講信用。

【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一個樣。

【言行不貳】猶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猶言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見“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見“言行相符”。

【言行相顧】謂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計從】同“言聽計從”。

【言多必失】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語本《鬼穀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言多傷行】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言多傷幸】見“言多傷行”。

【言多傷倖】見“言多傷行”。

【言芳行潔】謂言行高潔。

【言近旨遠】亦作“言近指遠”。語言淺近而涵義深遠。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孫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已遠者,乃為善言者也。”

【言近指遠】見“言近旨遠”。

【言近意遠】同“言近旨遠”。

【言者不知】謂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慧。

【言者弗知】見“言者不知”。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語出《詩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見“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言若懸河】見“言類懸河”。

【言來語去】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言和意順】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言是人非】謂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言信行果】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約旨遠】言辭簡練,含意深遠。

【言笑不苟】不隨便談笑。形容態度嚴肅莊重。

【言笑自如】見“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言笑晏晏】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言高語低】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言過其實】言辭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三國誌·蜀誌·馬良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後世多指說話誇張失實。

【言從計行】見“言行計從”。

【言從計納】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言從計聽】見“言聽計從”。

【言清行濁】言辭高潔,行為卑汙。

【言提其耳】揪著他耳朵。謂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言揚行舉】謂因擅長言語應對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薦舉。語本《禮記·文王世子》:“凡語於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孔穎達疏:“揚亦舉之類,互言之。雖無德無事,而能言語應對堪為使命,亦舉用之。”

【言無二價】謂貨價說一不二。語本《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言無不盡】把內心的話說盡,毫不保留。

【言無倫次】語言雜亂無章。

【言為心聲】言語是表示心意的聲音。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言猶在耳】說的話還在耳邊響。謂記憶猶新或說過不久。

【言發禍隨】同“言出禍從”。

【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言傳身教】謂一麵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麵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行起模範作用。

【言語妙天下】謂言語之精妙為天下人所不及。極言文辭之雋永優美。

【言語道斷】①佛教語。謂無上妙諦,非言語所可表達。②謂無處可說話。

【言語路絕】猶言言語道斷。

【言論風生】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言談舉止】談吐和動作。

【言簡意深】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言簡意賅】言辭簡練,意思完備。

【言簡意該】見“言簡意賅”。

【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言歸於好】謂相好如初。言,助詞。

【言歸正傳】把話頭轉到正題上來。原為舊小說、話本中常用的套語。

【言歸和好】同“言歸於好”。

【言顛語倒】說話顛三倒四。

【言類懸河】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言聽行從】謂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言聽事行】謂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行。

【言聽計用】同“言聽計從”。

【言聽計行】同“言聽計從”。

【言聽計從】說的話出的主意都采納照辦。形容對某個人非常信任。

【言聽謀決】謂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岩穴之士】指隱士。古時隱士多山居,故稱。

【岩居川觀】居於岩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岩居穴處】謂隱居深山洞穴之中。語出《韓非子·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岩居窞處,讬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岩棲穴處】見“岩居穴處”。

【岩棲穀飲】見“岩棲穀隱”。

【岩棲穀隱】謂隱居山穀之中。

【炎涼世態】見“炎涼世態”。

【炎涼世態】亦作“炎涼世態”。舊指親富疏貧的勢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