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孩子感受到重組家庭的溫暖(1 / 3)

請讓孩子感受到重組家庭的溫暖

離婚,是父母無奈的選擇,表明雙方在夫妻角色上的失敗。但是,他們必須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不要讓婚姻的失敗再帶來家庭教育的失敗。離異肯定會給孩子成長帶來許多影響,但婚姻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何處理這多重關係,是父母首先應考慮的。

1.坦白地告訴孩子一切

小林從小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有一次,他在弄堂裏玩耍,身後走過兩位樓裏的保姆,指指點點地說:“這種野小孩,沒有爺(父親)管教的。聽說他一生下來,爺就摜下他跑掉了。”小林聽到這種話,愣了愣,後來哭了起來。他跑回家,悶著頭哭。媽媽很奇怪,再三追問,他也不說。他心裏麵仿佛被鞭子抽了一下,覺得自己是沒人愛、沒人要的孩子。後來,當他長大以後,回憶起這件事就說:“要是媽媽早一點告訴我有那麼回事,我當時聽到就不會受那麼大刺激了。”

對於媽媽來說,要不要讓孩子知道實情,是很需要一番思量的。

媽媽要不要把個人生活不幸的全部實情都告訴孩子呢?怎樣告訴幼小的孩子呢?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見解。一些媽媽主張向孩子說明實情,另一些媽媽則主張保守秘密。

孩子失去父親,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最使孩子悲痛的是亡故。在這種情況下,媽媽一般總是向孩子講已故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有時也可以把他理想化。比如,父親死了,孩子並不記得他,但他為父親感到驕傲,把他當作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父母若是離婚的話,那麼孩子的心理狀態就複雜得多了。在家庭關係完全破裂以後,孩子會有一個很痛苦的時期,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焦慮和產生內心的矛盾衝突:雙親一會兒疏遠孩子,一會兒又對孩子表示出溫柔的愛。孩子弄不明白,家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做媽媽的可從一開始就把發生的事情婉轉地告訴孩子,因為不可能向孩子隱瞞已經破裂的家庭關係,終有一天,孩子會問起家裏的事情。

許多經驗證明,當孩子從他懂事的時候起,大約三四歲左右,如果就能了解父母離婚的真相,他會逐步習慣於自己的處境。而對孩子避而不談和半說半掩的做法是有害的。因為媽媽不把真相告訴孩子,總有另外的人會告訴孩子。其結果往往導致孩子和媽媽關係的突然僵化,使媽媽的威信大大降低,處境十分尷尬。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會嚴重地扭曲孩子的心靈,導致孩子產生病態心理,幹出傻事來。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早一點告訴孩子實情,是利大於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碰到的事越來越多,孩子會漸漸清楚地看到,是什麼在等待著孩子;孩子能從父親或媽媽那裏得到什麼;孩子將來會不會見到離去的親人。他(她)也會慢慢知道,他該怎樣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離去的父親處理好關係等等。

2.權衡你的幸福與對孩子的責任

君君的父母親離婚了,君君隨媽媽住。常有親戚朋友來給媽媽介紹男朋友。媽媽總是說:“沒有君君,我就考慮。”

君君為此感到很自卑,感到媽媽嫌棄她。於是她對親戚朋友說:“我要住到學校去,讓媽媽去談朋友。”

有些離婚後的媽媽,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大累贅。由於要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她們感到自己負擔過重,在一天工作之後,往往疲憊不堪,再也沒有興趣和精力去教育孩子了;她們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經常出去訪親會友,而須包攬一切家務和管孩子的家庭作業。她們常常會想:假如沒有孩子,我可以幹許多事,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壓力也沒有。當然,在完全家庭裏,有些媽媽也往往會產生這種內心矛盾。但是,在不完全家庭裏,這種思想一旦出現,一般會變得更為強烈。因為在這種家庭裏,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幫自己的忙。媽媽產生了這種感情後,漸漸會對孩子產生厭煩情緒,她們失去了往日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之情。要知道,孩子如果失去媽媽的照顧和愛撫,他(她)就會失去生命中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

不可否認,獨身的媽媽帶孩子,確實比一般家庭艱難,挫折和困難常常使媽媽缺少信心。比如,孩子一生病,媽媽就擔驚受怕。遇到挫折,媽媽總是感到痛心。孩子不痛快,她也跟著苦惱。這種情況常使媽媽的精神處於緊張狀態,也容易產生疲勞和厭煩心理,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做媽媽的隻要永遠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各種心理障礙都會被一一克服。

同時,做媽媽的要意識到自己也有個人生活的權利,這種個人生活包括學習、交朋友、外出旅遊、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和重新結識未來伴侶,所以,怎樣把對孩子的義務同個人生活權利結合起來,是單身媽媽麵臨的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許多單身媽媽沒有再婚,她們中多數人把教養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和最大幸福。當然,這種生活方式是無可非議的。培養孩子長大成人,這是做家長的理所當然的責任。隻有給孩子帶來幸福,才會保證媽媽也得到幸福。但是,應該考慮到生活對媽媽和孩子都應該有益處。如果媽媽不顧孩子的幸福,隻考慮個人幸福,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等於把孩子推到黑暗中去,而且這樣勢必會增添許多社會問題;但是反過來,如果為了照顧孩子,媽媽失去了全部個人生活,那麼媽媽的精神生活將是單調和壓抑的。久而久之,她就會覺得生活很沉重,覺得自己不幸福,把一生都獻給了孩子。而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為孩子做出犧牲的觀念,帶有舊時代的色彩。過分強調個人犧牲,是毫無意義的。以上兩種做法都失之偏頗。

單身媽媽,應該有意識地尋求一種合理的生活安排:既照顧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又考慮到自己的個人生活。正確處理這二者的關係,一些有效的做法是:

其一, 媽媽要有一些朋友,他們經常來往,看看孩子,傳遞各種信息,給家庭帶來歡快氣氛。久而久之,孩子把媽媽的這些朋友看做是家裏的常客或自己的朋友。無論參加什麼活動,孩子跟他們在一塊兒,就不會成為陌生人或多餘的人。孩子經常處在成年人中間,精神成熟往往也比同齡孩子早。這樣,媽媽的個人生活和孩子的利益就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