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錯過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1.智力發展的幾個關鍵期
從個人智力發展的角度看,在不同時期屬於不同智力結構發展產生階段。著名教育專家殷紅博在《兒童關鍵期與超常智力開發》一書中提出了各種能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期,這幾個關鍵期的智力發展狀況是:
2歲半左右是幼兒技術能力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學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
3歲半左右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
3歲半左右是幼兒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
3歲半左右是幼兒注意力發展的關鍵期。
3~5歲是幼兒音樂能力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3~4歲左右是幼兒初級觀察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6~8歲是學習外語書麵語言的關鍵期)。
4歲半左右是幼兒開始對知識學習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幼兒學習與生活觀念開始掌握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5歲半左右是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5歲半左右是幼兒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詞彙以及綜合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5歲半左右是幼兒悟性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5歲半左右是幼兒學習心態、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成功感開始產生的關鍵期。
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6歲左右是幼兒創造性開始成熟的關鍵期。
6歲左右是幼兒觀察能力開始成熟的關鍵期。
6歲左右是幼兒超常能力結構開始建構,並快速發展的關鍵期。
7歲左右是幼兒多路思維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7歲左右是幼兒操作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8歲左右是幼兒自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8歲左右是幼兒自我控製與堅持性開始成熟的關鍵期。
8歲左右是幼兒閱讀能力和綜合知識學習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8歲左右是幼兒欣賞藝術和美感心態形成萌芽的關鍵期。
9歲左右是兒童初級哲學思維產生的關鍵期。
在現實家教過程中,如果錯過這些兒童發展關鍵期的培養與開發,就會影響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如前麵提到的那個孩子,就因為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從而忽視了孩子在關鍵期的教育,最終使孩子成為智力不發達者。
2.有關大腦發育的新理論
加拿大著名教授基蘭·伊根從思維角度闡發新的教育理論,引人注目。他在《受過教育的頭腦》中對文化和語言史進行了非常有趣的和引起爭議的研究,研究如何在發展兒童智力方麵,概括文化和語言能力的各種思維能力。並詳細地提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
伊根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教育係教授。他認為,教育理論一片混亂,因為教育理論的三種主要思想是彼此不協調的。這三種思想是:我們必須使青年人適合成人社會的規範和準則;我們必須確保他們的思想適應現實符合有關世界真實的情況;我們必須鼓勵發展每個學生的個人潛在能力。
伊根提出了一個新思想來代替以上3種思想。這個新思想是:以同頭腦發展各種思維能力同步的方式確定我們的課程和教學,這實際上概括了西方文化如何從語言前時代發展到現代的過程。
他認為,最早的一種、也是最模糊的一種思維是一種思想狀態,而不是一種思維能力。他從別的研究人員那裏借用“模仿的”這個詞來說明它的特點是在發展語言之前的一種交往活動,他說,它以兒童甚至在學說話之前“在玩耍中塑造他們總的社會結構的”形式存在下來。其餘幾種思維能力:“神話的”(大致以故事形式了解世界,像兩歲到六七歲的兒童所做的那樣)、“浪漫的”(它同“英雄的超凡品質結合在一起,混跡於極端的經驗和現實的極限、普遍的驚奇”)、“哲學的”(它使我們“能把非常複雜的知識形成條理清楚的總方案”)和“矛盾的”(它包含足夠的思想靈活性,認識到我們的頭腦和我們使用的語言對於所要表達的世界是如何的欠缺),第五種是“精神的”。
他探索每種思維能力作為西方曆史中的一種智力發展,然後同青年人頭腦的變化和發展方式作比較。他說:“我們最初的思維能力是模仿的,然後,我們發展語言和一個群居實體,接著發展寫字和印刷,於是發展表達普遍真理的抽象的、理論的形式,然後再發展一種‘反射能力’,它隨之帶來對能用言語表達的世界的普遍懷疑。”他區分各種思維能力不是死板的,思維能力是“多義的”。
科學家們說,性激素能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產生影響,它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孩子容易患孤獨症和字盲等神經性疾病。
華盛頓全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道格拉斯·邁內克說:“我們有些吃驚地發現,大腦與睾酮、孕酮和雌激素等甾類激素的關係十分密切。這些激素對大腦產生重大影響,大腦也對這些激素報之以強烈的響應。”
馬裏蘭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家瑪格麗特·麥卡錫認為,雄激素在早期產生的影響能對大腦造成長期影響。她說,在發育期內,隻有雄性生殖器官能產生性激素,而產生雌激素的雌性器官要到後來才能發揮作用。
麥卡錫在被問到雄性大腦和雌性大腦之間有什麼差別時指出,與女孩子比起來,男孩子所患的神經性疾病要多一些。他們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孤獨症和焦慮症,而女孩子則更容易在長大成人以後出現嚴重的抑鬱症或焦慮症、恐慌症或飲食紊亂。她說:“在生命早期出現的這種激素差別可能會形成一種更容易失控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解釋為什麼男孩子在早期更為敏感。”
3.兒童的天賦不可低估
德國漢堡的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小孩自願做的和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提前發出他們有這方麵天賦的信號。因此,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孩子,並發現他們有什麼愛好,這是有益的。”小孩在出生後頭幾個月經曆了一個巨大的學習過程,並且形成其自己的優點和弱點:
(1)音樂:唱歌會使小孩變得對節奏敏感
有些母親不知道這一點:小孩在幾乎還站立不穩時就會按音樂的節奏搖晃。在播放小孩熟悉的曲調時,孩子會鼓掌。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有特殊的音樂天賦。法斯博士說:“聽音樂是一回事,音樂天賦的發展是另一回事。”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歐文大學所作的調查,聽音樂一般能使大腦得到訓練。
(2)運動:嬰兒的運動能表明其從事體育運動的天賦
凡是見過網球明星貝克爾的兒子諾厄跑步的人都會肯定地說:他完全像父親。喜歡體育運動的男子願意把嬰兒雙腳大膽地亂蹬看作是具有足球運動員才能的征兆。事實上,在懷孕第7周嬰兒就開始學習運動,兩歲時嬰兒已經是運動大師,能夠翻跟頭和在圍牆上保持身體平衡。到4歲時小孩學習運動的階段就結束了。
(3)繪畫:顏色會促進小藝術家成長
嬰兒在出生後第4個月到第8個月開始學習看東西,眼睛和大腦中的視力中心被接通,這時嬰兒可以準確地觀察其周圍環境。不久後,嬰兒就開始尋求表達方式,複述自己所看到的顏色和畫麵。法斯博士說,有些小孩很早就有良好的顏色感。父母應為孩子購買彩筆,讓孩子繪畫。如果父母發現小孩在二三歲時到處亂寫亂畫,那麼應該擴大小孩的視野,例如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與孩子一起翻閱掛曆。
(4)語言:念詩和多說話會喚起嬰兒的語言興趣
語言天賦既是天生的又是教育養成的。法斯博士說:“與嬰兒多說話至少會促進嬰兒的語言興趣。小孩小時候說話多,長大後也往往很健談。”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小孩多說,說錯了也沒有關係。
(5)性格:在感情方麵父母是榜樣
每個小孩的性格都不一樣。但控製我們感情的大腦區與聽、看或運動一樣也依賴於外部的刺激和經驗:他們在與外界的交往中發育成熟,而父母則是嬰兒與外界交往的第一人。法斯博士建議要多關心小孩,多傾注愛。她認為這是父母能夠為其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得到許多愛和悉心照料的小孩會形成穩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