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施肥技術
為了提高棉花產量和改善品質,除采用優良品種和先進的栽培管理措施外,合理施肥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國內外化肥生產量不斷提高,化肥品種逐漸增多,不僅要在數量上滿足棉花生長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而且要講究施肥技術。注意農家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使化肥施用做到經濟合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棉花的營養特征和需肥規律
棉花的生長發育經過苗期、蕾期、吐絮期等階段,一般每公頃產皮棉1500千克需吸收氮(N)105-120千克,磷60~90千克,鉀105-225千克;每公頃產皮棉200千克需吸收氮(N)300-555千克,磷105-180千克,鉀390-495千克。棉花生長發育的時期較長,在初花期以前,以擴大營養體為主,生根、長莖、增葉;初花期以後,營養器官生長漸緩,以增蕾、開花、結鈴為主,不同生育時期棉花的營養代謝特點也不同。
(1)出苗到現蕾
這個時期的棉株體小,葉麵積也較小,光合作用產物少,吸收氮的數量相對也少。但氮素代謝較旺盛,棉花一生中的含氮水平以這個時期為最高,碳水化合物絕大部分用於合成蛋白質,形成葉與莖的結構物質,部分氮則運往莖內以可溶性鹽貯藏起來。氮素在葉內的比例比在莖內大。可見,此時營養物質主要用於葉的生長,莖部的可溶性氮含量較高,主要起貯藏作用。這個時期,含糖量水平是較低的,棉株因碳水化合物的限製而生長緩慢。棉株含氮量占養分積累總量的4.5%,而含磷量為3.1%,比氮的積累低。棉苗含鉀量占4.1%,與氮的變化趨勢相同,在苗、蕾期均較高。
(2)現蕾到開花盛期
這個時期是棉株生長最快的時期,莖葉增多,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上升,達到一生中的第一次高峰。同時,根係也基本建成,吸收養分的能力大大加強,碳的同化和氮的吸收都達到較高水平。養分的合成利用,開始轉到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而仍以營養生長占優勢。這個時期棉株含氮百分率逐漸下降,平均保持在2.46%,棉葉的含氮量已大為下降。與些同時,棉株含糖量隨生育的進展而明顯增高,全期平均為14.09%,其中莖占主要部分。這個時期,碳、氮代謝達到了最旺盛時期,正確掌握這個時期的養分供應,對增保蕾鈴至關重要。由於葉麵積逐漸接近最大時期,碳的代謝達到最高峰,這時如氮素供應過多,將碳水化合物過多地用於合成氮化合物,促進營養器官過度增長,常會引起棉株徒長,增加蕾鈴脫落,因而棉花生育前期要避免施用過多氮肥。棉株頂部葉片的含鉀量以蕾期為最高,進入花鈴期後迅速下降。增施鉀肥,可提高莖葉中含鉀量,對莖中含鉀量的提高尤為明顯。
(3)開花盛期到始絮期
這個時期棉株的營養生長高峰已過,轉入生殖生長占優勢,這時棉株體內營養物質主要供棉鈴生長,新葉出生減少,原有葉片逐漸衰老,中下部葉片由於蔭蔽,光合效能降低。因而這時棉株含糖量開始從盛花期的高峰逐漸下降,到吐絮期降到近10%,莖部貯藏的糖分大多為棉鈴所用,其含量也迅速下降,後期則以單糖直接供給棉鈴形成所需為主。這時根部得不到地上部碳水化合物的供給,吸收能力逐漸減弱,使氮功能也急劇降低,反過來又影響地上部的生長,這時棉株含鉀量也有所下降。在大量結鈴時期,生殖器官中磷和鉀的含量迅速增加。磷、鉀供應不足,均會影響對氮素的攝取。
(4)開始吐絮到收花結束
這個時期棉鈴的生長成為營養供應中心,營養器官所含養分逐漸降低,而生殖器官中所含養分不斷提高,氮、磷、鉀養分從營養器官向生殖器官轉移,以再利用的方式供給棉鈴生長。
2.棉花施肥技術
(1)基肥
棉花產量與棉田土壤肥力密切相關,要實現優質高產,要求棉田具有較高的肥力,在棉花生長期間能持續供給棉株生育所需的各種養分。棉花是深根作物,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對土壤肥力有較高的要求。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質基礎這一,一般有機質高的棉田,土壤肥力也高。因此,棉田培肥土壤的途徑是多施農家肥,配合適量化肥於播種前作基肥施入土壤。作基肥用的肥料,施的深度較深,而翻耕後能使土肥相融,肥效比較平衡,保持時間長,有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長期不施農家肥,單純靠化肥供給棉花營養物質,往往容易使土壤結構變差,造成某種營養元素的不平衡,不能保證棉花優質高產。
廄肥和堆肥是棉田常用的農家肥,北方棉田一般每公頃用30-45噸作基肥,高產棉田每公頃用45-75噸。南方棉田一般每公頃用15噸左右,或每公頃用綠肥11.25-22.5噸。有條件的地方每公頃再施用餅肥750-112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