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把握 慎重推斷
考點全攻略
作者:付祥東
【解題技巧】
一、形音推斷法
漢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義,字形與詞義關係甚密。考生可以根據通假字、古今異義字、同義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來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如“事連吾儕”中的“儕”,形旁為“亻”,聯係上下文,不難推斷出“吾儕”應是“我輩”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考生隻要知其常用讀音便可推測其在句中的含義。如“吐利脹懣,無所不至”中的“利”通“痢”,腹瀉;“父沒,或勸之仕”中的“沒”通“歿”,去世;“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的“辯”通“辨”,辨別。
二、結構推斷法
考生在文言文中經常會讀到一些字數、結構相同或類似的語句,一般相同位置的詞大多詞性相同、相近或相反。考生可根據這一點推斷文言實詞的詞性、詞義。如“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兩句結構相似,其對應位置的詞語的意思也比較接近,由此“喪、亡”的意思有可能都含有“滅亡、喪命”的意思。
三、語法推斷法
在語言現象之中,名詞、動詞能做相應的句子成分。考生可根據各性質詞排列的順序來推測實詞的含義。如“開奇之,曰:‘公輔才也。’”中的“奇”,本義為“奇怪”,但從文句語法特點可推知“奇”在這裏充當謂語成分。形容詞後不跟賓語(名詞或代詞等),如果帶了這些詞,那麼形容詞就活用成了動詞,或意動,或使動。因此可以推知“奇”為意動用法,理解為動詞“認為……奇怪”較合適。
四、語境推斷法
文言文中實詞的詞義離不開語境,尤其是語言簡潔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根據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推斷詞義在文言文閱讀之中比較常見。如“稟至行,養親必己力”中“稟”按字麵可理解為“稟告”,但把“稟告”的意思代入原文,講不通,可知理解錯誤。結合原文語境“郭原平生性(稟性)很孝順,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侍養父母”,可以推斷出該詞的含義為“生性、稟性”。
五、聯想推斷法
在文言文中,詞語的掌握離不開聯想和想象,當考生麵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時,不妨多聯想一下,看看如此理解是否合適。如“動以軍法從事”中“動”聯係《赤壁之戰》中的“動以朝廷為辭”,可知“動”作副詞,應譯為“動不動”。
總之,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推斷文言文實詞的詞義,都要在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上,對相關的語句以及有關的背景、文化等進行認真思考,慎重推斷。這樣,才能對文言實詞的含義做出正確的判斷。
【考點梳理】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對文言實詞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中的含義”指文言實詞在語境中的含義,而不僅僅是在詞典中的詞義。理解文言實詞時,考生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確定其具體詞義,也需要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技巧。高考語文試題通常在文言文閱讀部分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選項則通常會給出具體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求考生判斷所給詞義是否正確。
【答題誤區】
1.不辨古今,以今義解釋古義。從詞義角度,將古代漢語的實詞與現代漢語的實詞作比較,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詞義完全相同,一類是完全不同,一類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高考重點考查的是第三類。這一類實詞,從詞義的古今變化來看,可分為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和名稱說法改變等五種情況。所謂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係與區別,誤將文言實詞與現代漢語相應的詞在詞義上混為一談,以今義去解釋古義。
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為本字。對古代漢語中部分實詞的通假現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們的本字去解釋,而仍按字麵義去解釋,這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
3.不明活用,未按詞類活用後的用法解釋詞義。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等四大類七種情況。如果考生不明白這些詞類活用現象,不按詞語活用後的具體含義解釋詞義,而是望文生義,就勢必會造成理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