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THEOLYMPICGAMESOF1932
奧運會趨向規範化
瓦拉謝維奇性別之迷
1923年國際奧委會羅馬會議,決定了第十屆奧運會於洛杉磯舉行。羅馬會議後,該市開始籌備,即使是在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時,也未受到多大影響。準備工作大致於1930年完成。體育設施及其他安排都很出色,是以往各屆無法相比的。體育場館不僅設計新穎,設備完善,而且宏偉壯觀。有觀眾席1萬2千多個。另外,還為男選手專門修建了一座漂亮、舒適的宿舍,這就是以後所說的奧林匹克村。本屆女選手,則被安排在臨近賽場的豪華旅店內。
電動終點攝影裝置,自1912年首次使用後,本屆再次出現在賽場上,各項比賽,一俟結束即行授獎。還專門設置了授獎台。運動員按名次登上相應高低的台階,改變了過去授獎站在高台而運動員反站在下麵的做法。
大會於1932年7月30日開幕,8月14日結束,參賽國家共37個,首次參加的有中國和哥倫比亞。運動員共1048人,其中女子127人。美國運動員人數最多,共337人,中國代表團共6人分別為劉長春、沈嗣良、宋君複、劉雪鬆、申國權、托平,但運動員僅劉長春一人。劉原擬參加3個短跑項目,因旅途勞頓,放棄了400米跑,100、200米預賽中,分列第五六名,遭淘汰。
長跑項目10000米賽中,芬蘭人首戰失利。這項長跑距離自1912年列入奧運會以來,冠軍非芬蘭莫屬。但這次卻敗在波蘭雅努什.庫索辛斯基腳下。開賽不久,雅努什因跑鞋夾腳,跑起路來很不對勁,到後來,每跑一步都感到鑽心的疼痛。比賽結束,他的鞋襪已被血肉粘住,無法脫下來了。雅努什硬是憑著頑強的意誌跑完了全程並奪得了桂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雅努什上了前線,後來又留華沙從事地下工作。1940年3月26日,被德國法西斯殺害了。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運動員和愛國誌士,波蘭每年一次舉辦的"庫索辛斯基國際田徑賽"。
8月5日,芬蘭終於在5000米賽中獲得了他們在長跑中的第一枚金牌,不過這枚金牌也是得來非易。參加這項比賽的芬蘭選手勞裏.萊赫蒂寧是奪標呼聲最高者。他曾以14分17秒的成績創世界紀錄。可是這次他卻碰上了"黑馬",美國的拉爾.希爾。發令槍響後,兩人開始了激烈的爭奪。在最後階段時,希爾稍銷落後,起初他想從內側超過對手,後來又想從外側超過去,但每次都受到了芬蘭人的阻擋。看台上發出了吼叫聲,指責萊赫蒂寧。這時,大會發言人,美國著名奧運會史學家比爾.亨利不得不大聲疾呼:請大家記住,外國選手是我們的貴賓。觀眾終於平靜下來。最後,萊赫蒂寧和希爾同時跑到終點,成績都是14分30秒。美國人抗議,要求取消萊赫蒂寧的資格。發獎儀式拖了很長時間,最後由裁判長、美國的古斯塔夫斯.柯爾比一槌定音,判萊赫蒂寧為冠軍。事後,萊赫蒂寧向希爾表示歉意,並解釋說,他不是故意阻擋,而是跑動變換方向時無意的巧合,發獎時,萊赫蒂寧請希爾和他一起站在冠軍台上,但後者婉言謝絕了。萊赫蒂寧將一枚有芬蘭國旗圖案的紀念章別在希爾的運動衫上,希爾也回贈了一枚。勝利是暫時的,而友誼則是長存的。他們這種良好的運動風尚,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讚賞。在10000米比賽中獲得銀牌的伊索霍洛,又在3000米障礙賽中為芬蘭獲得了金牌,成績是10分30秒4,因計算器不準,運動員實際跑了3460米,伊索霍洛跑完3000米時的成績是9分14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