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THEOLYMPICGAMESOF1948
奧林匹克運動的新起點
五環旗驅散戰爭烏雲
柏林奧運會時,世界已處於動蕩不安,戰爭已成一觸即發之勢。但是,國際奧委會仍在進行下屆奧運會的準備工作。運動會期間,國際奧委會討論了第十二屆奧運會會址問題。當時提出申請的有東京、赫爾辛基、羅馬、巴塞羅那、布達佩斯、亞曆山大、布宜諾斯艾利斯、裏約熱內盧、都柏林、多倫多、洛桑、雅典,隨後倫敦、蒙特利爾也提出了申請,總共達14個城市。經過幾輪投票,東京、赫爾辛基兩市獲得預選權。最後表決時,東京以37票獲勝,赫爾辛基得了26票。第十二屆奧運會原定1940年9月21日至10月6日舉行。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1938年7月,國際奧委會開羅會議,議討論了當時的事態。中國奧委會代表抗議日本侵略中國,破壞世界和平,違反奧林匹克精神;要求剝奪日本東京和紮幌兩市夏季和冬季奧運會主辦權。日本狡辯,並保證如期舉行運動會,國際奧委會未伸張正義,采取了觀望態度。隻是在隨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秘密會議上,才決定將赫爾辛基和奧斯陸作為夏、冬季奧運會候補地。
開羅會議後不久,日本奧委會保證如期舉行奧運的夢幻破滅了,在軍方壓力下,不得不宣布1940年日本無法舉行奧運會,德國納粹雖然急於發動戰爭,卻還想利用奧運會為自己貼金,而日本軍國主義卻是赤膊上陣,肆無忌憚地宣稱,為了紀念帝國建立2600周年,要在1940年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不想搞什麼奧運會。在這種形勢下,國際奧委會才決定將夏季奧運會會址改在赫爾辛基,會期定在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隨之流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奧委會還選定了第十三屆奧運會會址。申請主辦這屆奧運會的有倫敦、雅典、布達佩斯、底特律、洛桑、和蒙特利爾6個城市。1939年7月6日至9日國際奧委會倫敦會議將運動會會址選在倫敦。但是這屆奧運會也因戰爭而未能舉行。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原擬在1916、1940、1944年舉辦的三屆奧運會成了空白,人們把這幾年稱為奧林匹克運動史最黑暗的年代。它毀掉了奧運會,也扼殺了世界體育的發展。
1945年大戰結束了,是年10月,英國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申請於倫敦舉行第十四屆奧運會。當時戰火剛剛熄滅,各國正忙於戰後工作,申請主辦的僅倫敦一家。英國輕易地獲得了主辦權。戰爭雖已結束,但戰爭留下的創傷仍到處可見。生活困難,經濟蕭條,各行各業亟待恢複。倫敦也不例外,英國不少人反對在當時困難情況下承辦奧運會。英國奧委會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四方奔走,克服重重困難,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還興建了奧林匹克村,修繕了一些體育場館,使運動會準備工作如期完成。
運動會於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進行。7月29日下午4時整,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宣布大會開幕。英首相克利門特.艾德禮發表了友好演說。1908年倫敦曾主辦第四屆奧運會,40年後,世界選手又再次在這裏聚會。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12年後舉行的首屆運動會,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新起點。人們在長期的戰爭中,飽嚐了家園被毀、親人死去的痛苦,但在這裏又領略了和平和友誼的幸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它們雖來不及派訓練有素的選手參賽,但紛紛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本屆參賽國家和地區達59個,這是一個創紀錄的數字。運動員共4099人,其中女子385人,也是以往曆屆所不及的。選手人數最多的前三名國家是:英國313人,美國303人,法國285人。首次參加的有緬甸、英屬圭亞那、委內瑞拉、伊拉裏尼達、錫蘭(今斯裏蘭卡)、南朝鮮、牙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