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 / 3)

第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THEOLYMPICGAMESOF1964

走向豪華的開始

奧運聖火首次在亞洲點燃

30年代柏林奧運會期間,東京被選為第十二屆奧運會會址。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屆奧運會成為泡影。戰爭,使日本自身也遭到了嚴重破壞。當它從戰爭災難中複蘇過來後,東京便提出了主辦第十七屆奧運會的申請,羅馬捷足先登,東京落空了。隨後,東京再次申請,選票超過對手布魯塞爾、維也納、底特律、贏得了第十八屆奧運會主辦權。

東京又稱東京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首都之一,位於本州南部,東臨東京灣,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上引人注目的現代化城市。日本政府和體育界對東京奧運會非常重視,擴建了城市。改進了交通網點,興建了體育場館和其他設施,耗費近30億美元巨款,這對以後奧運會主辦者追求豪華設備產生了嚴重影響。

1963年10月,為了檢驗場館設施效能和積累組織經驗,日本特邀國外運動員前往參觀,並舉辦了奧運會體育周,進行適應性比賽。運動會於1964年10月10日至24日舉行,參賽的有94個國家和地區的5140名運動員,其中女子683人。運動員人數最多的是美國隊,共346人,其次是德國聯隊,336人,東道主329人。蘇聯也派出了319名選手參賽,僅次於美、德、日代表團。首次應邀參加的有阿爾及利亞、象牙海岸、喀麥隆、剛果、馬裏、尼日爾、塞內加爾、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乍得、多米尼加、特裏尼達和多巴哥、蒙古、尼泊爾。馬來西亞隊是由馬來亞、新加坡和北婆羅洲組成。南非因推行種族歧視政策,被剝奪了參賽資格。中國台灣派出了55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6人),籃球(12人)、舉重(7人)、自行車(5人)、拳擊(7人)、柔道(4人)、射擊(6人)、體操(8人)8個項目的比賽。這是首次在亞洲舉行的奧運會,規模也是空前的。

10月10日是大會開幕日。陰沉了一星期之久的天氣突然放晴,陽光遍照京都,人們沉浸在節日氣氛中。下午2時,東京國立體育場舉行了奧運會開幕式。日本天皇裕仁及政府官員、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等出席了開幕式。美國發射了"辛科姆"衛星,向世界各地轉播,這在奧運會史上還是第一次。1964年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複興70周年,為了紀念顧拜旦這位創始人,播放了他在1936年奧運會上的法語講話錄音:"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加;生活的本質不是征服(索取),而是奮鬥。"

大會隆重,壯觀。藍天,8千隻白鴿上下翱翔,5架飛機淩空盤旋,用煙花繪出了五環標誌;看台,9萬名觀眾,心情激奮,人聲鼎沸。本屆奧運會進行了規模巨大的火炬接力跑。8月21日火炬於奧林匹亞點燃。9月9日空運到日本本土鹿兒島,然後分四路傳遞。參加火炬接力的,全是16至20歲的青年組成的火炬隊,每隊正炬1人,副炬2人,伴跑20人,總約20萬人,四條路線全長84公裏。最後點燃奧林匹克火焰的是日本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阪井義則。他出生於廣島原子彈爆炸那天(1945年8月6日)。奧林匹克火焰是和平的象征,由阪井點燃火焰,其用意是非常明顯的。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日本第一個體操奧運會冠軍小野喬。

本屆比賽項目,除田徑、遊泳(含跳水、水球)、舉重、射擊、籃球、足球、曲棍球、體操、擊劍、自行車、摔跤、拳擊、馬術、賽艇、帆船、皮劃艇、現代五項17個傳統項目外,新增添了排球(男女)、柔道這兩個日本拿手的項目。這是奧運會項目規範化後,大項數首次達到19個。比賽分散在東京市內外12個場地進行。但開、閉幕式及一些重要比賽,都在東京國立體育場。大會期間,天不作美,連綿陰雨,除田徑、遊泳外,觀眾不多。

美國在上屆田徑賽中遭到某些失利後,決心重整旗鼓,奪回失去的陣地。奧運會前夕,蘇美田徑對抗賽中,美國總分領先,這是自1958年以來曆次蘇美對抗賽中,美國首次獲勝。本屆田徑開賽後,美國咄咄逼人。羅伯特·海斯和亨利·卡爾旗開得勝,奪回了美國在上屆失去的100米、200米兩項短跑冠軍。值得一提的是海斯在100米預賽中,跑出了9秒9的成績,可惜因超風速,未被承認。但他在決賽中以10秒整平了世紀紀錄,比亞軍古巴的恩·費格羅拉快了0.2秒。在4×100米接力賽中,他跑末棒,由於他努力,美國由落後而突前,奪得了這一項的金牌,並以39秒整創造了世界紀錄。美國不僅在其傳統短跑項目中獲勝,而且在自奧運會以來從未問鼎的5000米、10000米兩個長跑項目中也得了金牌。獲萬米冠軍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少尉威廉·米爾斯。他過去從未參加大型國際比賽,這次奪標,出人意料。而當時名噪田壇的澳大利亞長跑健將羅蘭德·克拉克僅得了第三名。新西蘭的彼得·斯內爾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他蟬聯了800米冠軍,並在1500米中取勝,成績分別為1分45秒1和3分38秒1。

男子田徑賽中,有兩位很有才華的冠軍,後來均因車禍過早地離開了田壇,他們是蘇聯的布魯梅爾和埃塞俄比亞的貝基拉。瓦西裏·布魯梅爾,生於1942年5月14日,是六十年代跳高名將。從1961年至1963年6次刷新世界紀錄,多次在重大國際比賽中取勝。1960年,他剛剛18歲,在羅馬奧運會上以與冠軍相同的成績(2.16米)得了1枚銀牌。東京奧運會前夕,他創造了他的最後一個世界紀錄(2.28米),競技處於最佳狀態。但在東京比賽時,冠軍得來卻很僥幸。他與美國的約翰·托馬斯成績同為2.18米,隻是後者跳2.16米時是第二次過杆,比他多了一次,他這才獲得了金牌。1965年因車禍,這位很有潛力的選手受了重傷,此後便從田壇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