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夏季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 / 3)

第二十夏季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THEOLYMPICGAMESOF1972

血雨腥風玷汙五環旗

民主德國開始飛躍

1966年4月26日,國際奧委會在羅馬召開的第六十四屆會議上,對第二十屆奧運會會址進行了投票表決。申請主辦的有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西班牙的馬德裏和美國的底特律。在第一輪投票中,後兩個城市被淘汰。經過第二輪表決,慕尼黑獲勝,贏得了第二十屆奧運會主辦權。這是自羅馬奧運會12年後奧運會又再次回到了歐洲召開。

慕尼黑,這個優美、寧靜的城市,是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的首府,博物館、音樂劇院眾多,但缺乏現代化體育設施。為了使奧運會順利進行,籌委會花了6億多美元,興建了一個體育建築群,內中包括一個可容8萬觀眾的運動場,可供1-1萬5千名運動員住宿的奧運會村,一個有1萬觀眾席位的遊泳館、有1萬3千個看台位的賽車場等,設施都很先進。主體場地奧林匹克運動場別具一格,有一個半透明帳篷形屋頂,可使觀眾避免日曬雨淋。不少場館的頂篷還是活動的,可以上下升降。如排球館,原建高度為10米,因不符合國際排聯關於館高不得低於12.5米的規定,便臨時升高了館頂,運動會後又把它降到了原來的高度。田徑場下麵25厘米深處,敷設了管道,冷天可注入熱水,增加場地的溫度。成績檢驗使用了先進的電子計時器和有"投擲運動員魔鏡"之稱的激光測距儀。這些設備的特點是準確(如計時精度可達千分之一秒)、快速(幾秒鍾內可報告成績)和自動化。其優點是跑表、皮尺無法比擬的。無怪人稱慕尼黑奧運會是跑表、皮尺時代的結束。

在這次比賽中,也確實令人信服地看到了電子設備的優越性。如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貢·拉爾鬆,僅比第二名美國的蒂·麥基快千分之二秒;又如田徑男子800米決賽中,美國達·沃特爾和蘇聯葉·阿爾紮諾夫同時撞線,但安裝在終點的攝影機拍下的照片表明,沃特爾領先百分之一秒;再如射擊,朝鮮李浩準在小口徑步槍60發臥射中以599環破世界紀錄,起初裁判隻算了596環,後來經過一種首次使用的特殊儀器檢查,確定成績是599環,等等。

慕尼黑對這次新聞報道也很重視,進行了大量投資,設置了新聞中心、電視大樓、廣播大樓。設備也很完善、先進。新聞中心有3台電子計算機,能提供5億條資料,回答記者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有63種不同鍵盤的打字機,供數千名記者使用。另有12台閉路電視機供記者觀看各個現場比賽的實況。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還設置了4個衛星轉播站,幾十個國家可收到大會實況轉播。

本屆帆船比賽,同1936年那屆一樣,在基爾港舉行。大會組織者別出心裁,調來十多艘拖輪作為臨時看台。總之,本屆籌委會從場地設施、運動員住宿,到新聞傳播等都耗費了巨額資金,作了精心的安排。

大會開幕前夕,羅得西亞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到來,引起了非洲國家強烈的不滿。一些非洲國家莊重宣布,如果允許羅得西亞參賽,非洲則進行集體抵製。因事態愈演愈烈,國際奧委會不得不舉行非常會議。8月22日,會議通過了取消羅得西亞參加資格的決定;大會還於8月23日接受了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的辭呈,選舉了愛爾蘭基拉寧勳爵為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不過,本屆有關事宜仍由布倫戴奇主持,基拉寧任職從9月15日開始。

運動會原訂於1972年8月26日至9月10日舉行。由於9月5日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員襲擊奧運會村的以色列選手,造成了流血事件,大會被迫停辦一天,順延至9月11日結束。這在奧運會史上是第一次。這一事件發生後,雖然大會仍於9月6日繼續舉行,但以色列及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因擔心安全得不到保證,離開了慕尼黑。流血事件也引起了體育界人士的震驚,促使後來各屆奧運會加強了安全保衛工作。

8月26日下午3時,大會舉行了開幕式。聯邦德國奧委會主席道默致歡迎詞,布倫戴奇用德語發表了他在奧運會上的最後一次講話,然後由聯邦德國總統海涅曼正式宣布大會開幕。本屆奧林匹克火炬於7月28日在希臘點燃,後由5976名運動員傳遞,經過29天零7小時傳送到慕尼黑。

參加本屆大會的國家和地區共121個,運動員7147人,其中女子1070人。蘇聯在1964、1968年兩屆接連失利,這次力圖東山再起,派出了由411名運動員組成的龐大隊伍,僅次於東道主聯邦德國(421人),居第二位。美國運動員數共394人,列第三。首次參賽的有阿爾巴尼亞、上沃爾特、加蓬、達荷美、萊索托、馬拉維、多哥、沙特阿拉伯、斯威士蘭和索馬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是第一次參加,但此前參加了1964、1972年兩屆冬季奧運會。中國台灣派出63中男女運動員參加了田徑、遊泳、柔道、摔跤、拳擊、舉重、射擊、射箭、帆船、自行車10個項目的比賽。

本屆比賽項目除上屆的18個大項外,又增加了上屆取消了的柔道,恢複了多年來未舉行的手球和射箭,大項總數達到21個。此後,1976、1980、1984年3屆奧運會的大項一直未變,隻是單項以後每屆都有增加。本屆東道主在皮劃艇比賽中特別增設了障礙回旋賽(男女4個單項)。這種比賽,水流湍急,僅在本屆舉行過一次,以後長期未列入。大會還增設了另一些單項,總數達195個。

慕尼黑田徑賽的戰果雖然遠不如上屆輝煌,但也有自己的"紀錄"。鮑爾佐夫獲短跑雙料冠軍,就是爆炸性新聞之一。蘇聯男子短跑運動員瓦·鮑爾佐夫奪100米、200米跑兩項金牌,是美國近40年(1932-1972),繼1960年羅馬奧運會後第二次失利。不過,鮑爾佐夫取勝,並非完全意外。1969年,剛20歲(生於1949年10月)的鮑爾佐夫就跑出了10秒整的成績,成為世界優秀短跑運動員之一。慕尼黑奧運會前9個月美國記者理查德·貝克在法國《隊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曾談到,當前世界跑得最快的人是鮑爾佐夫。本屆9月2日100米決賽時,鮑爾佐夫發揮很好,戰勝了美國、牙買加等國名手,以較大優勢(10秒14)取勝,果然不出賽前分析家的預料。而在兩天後的200米比賽中,鮑爾佐夫取勝卻有些偶然。賽前他的最好成績才20秒7,僅排世界第十八位;而他的主要對手、美國的拉·布萊克的成績為20秒整,居當時世界首位。豈料鮑爾佐夫這次跑出了超水平,竟以20秒整獲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