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絕路逢生”,說的就是隻要有心去想,用心去做,總能夠想出辦法來,積極主動地奮鬥,就能走出困境,達到目標。
世間本沒有絕境,就看你肯不肯去做。如果你夠積極,夠主動,就能從一粒沙中看見世界,從一朵花中看見春天,通過對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就能轉危為安,找到出路。
17位來自四川的民工,他們到新疆工作,本來打算步行到車站後再乘車到工地,但是他們走錯了方向,沒能到車站,卻走進了茫茫的沙漠。
當地的派出所接到了他們的求救信息後,立刻出動警車,深入到沙漠中進行營救。新疆的沙漠一望無際,沒有任何參照物,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他們,談何容易?
營救人員打他們的手機,但沙漠中手機的信號時有時無,剛說了幾句話,手機便斷了線。尋找了許久依然是一無所獲,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沙漠的溫度白天高達50℃,況且沒有任何的地方可以遮擋陽光,這樣的環境是對人體極限的一種挑戰。
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搜索,營救人員終於找到了3位失蹤的民工,另外14人仍不知下落,營救人員隻有繼續深入險地。
這時忽然刮起了狂風,黃沙迎麵撲來,對麵看不清人影,能見度極低,為了減少傷亡,營救人員不得不停止了前進,把車子停在高處,並亮著燈,希望能在黑夜中給失散的民工指引方向,但漫漫長夜過去後,那些民工並沒有出現。
第二天,待狂風稍微減弱,營救人員又開始行動,終於找到了一位民工,但是這位民工已死去多時,眼睛也被烤幹了,營救人員心想,其他民工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想是這樣想,營救人員卻沒有停止搜索行動,不久後奇跡出現了,在一個泥潭找到了其餘失蹤的民工,他們脫掉了身上的衣服,在這個沙漠裏的泥潭裏滾動著,泥巴包裹著他們的身體,他們就這樣神奇地活了下來。這時他們走進沙漠已經過去了整整56個小時。
曾有一位作家,在股票交易中損失慘重,一下跌進貧窮的深淵。從錦衣盛食到潦倒寒酸,他並沒有泄氣,而是開始節衣縮食,勤奮寫作,期望能依靠賺取的稿費償還債務。他的朋友們為了幫助他渡過難關,組織募捐,許多人紛紛解囊,一些大公司、大財團更是不惜出巨資想雇用他終身寫廣告詞……他一一拒絕著這些難得的機會,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緊咬著一個信念,隨著他一本接一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問世,他很快就償還了所有債務,建設起自己的新生活。
這位作家就是享譽世界的馬克·吐溫。不管情況變得多糟糕,我們都不要失去信心,要堅信,總會有時來運轉的機會。
遇到“絕境”,似乎意味著我們還不夠強大,借此機會努力學習,頑強拚搏,超越自我,絕境自然就會成過去時。
自古英雄多磨難。一個平凡人成為一個領域或者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難使然,因為英雄和平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英雄不僅沒有在逆境中退縮,沒有在絕境中放棄,而是知恥後勇,在逆境中磨煉自己,在絕境中證明自己,書寫了任何人都不曾想過的神話。絕境並不可怕,準確定位並發揮自我優勢,就是突破絕境的利器。很多時候,隻有當生命到了絕境,內在的潛力才會勃發而生。隻要不在心中種下荊棘,希望就能帶我們走得更高更遠。
在這個世界上,人所處的絕境,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生存的絕境,而是一種精神的絕境。隻要你不在精神上垮下來,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把你擊倒。
絕境,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內在潛力,能使人的本質得到充分的發揮,能鍛煉入的堅強意誌,能讓人思維的細胞會有長足的進步,獨立果斷的個性會慢慢形成。艱難,促進了幼稚的退化,處事的能力會逐步走向完美,人也隨之漸漸成熟。瀑布的壯觀是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來後彌漫的。生活並沒有所謂的絕境、所謂的瀕臨陌路。隻要鼓起勇氣再前進一步,拐一個彎,你就會發現絕境背後的壯麗和輝煌。
在痛苦中尋找快樂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於是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裏?”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這群年輕人開始不太理解。既然是來請教,蘇格拉底的話又不好不聽,或許造好了船就會得到蘇格拉底正麵的回答。
就這樣,他們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條獨木船。
船下水的那天,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搖槳,一邊高聲唱歌。
這時,蘇格拉底問他們:“孩子們,你們快樂嗎?”年輕人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於是,蘇格拉底告訴他們:“快樂是一種體驗、一種感受,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必刻意去尋找;同時,我們的快樂是由自己創造的,別人的賜予是對我們付出的回報。其實,快樂時時刻刻都伴隨著我們.隻是我們不曾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