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契約精神(上)(1 / 2)

傳說最早的商人是被周武王打敗的殷商遺民,周武王對這些人不放心就限製了他們很多自由,於是他們就進行貨物交易謀生,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買賣人稱為商人。商人就像愛鬆土的蚯蚓一樣,在獲取自身需要的同時還疏通了貨物的流通渠道,正是因為有了商人百姓們才可以不需要遠行就能使用來自全國各地的物產,總的來說在一個國家中商人是不可或缺的。

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和愛好的品種都有差異,隻有讓他們自己選他們的怨言才會少,讓百姓自己選擇物品是最好的分配形式。任何朝代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強行給每個百姓發放物品還能讓其滿意,當然自以為是的統治者除外。

既然人為去分配物品是費力不討好的事,那麼朝廷該做的事就是一方麵讓老百姓通過勞動獲得貨幣,另一方麵把老百姓需要的物品轉化成商品讓其根據需要和愛好購買,商品的運輸、銷售、組織貨源等事務就離不開商人。一個正常的良好的商業行為過程,必須是朝廷對商人進行約束和引導,讓商人與百姓各得其所,這樣才不會出現商人為了利潤而去做損害百姓利益的事。

在朝廷監管不力時,商人的奸詐本性立即就會暴露無遺。隨便加價是比較好的商人,以次充好都隻能說這人還沒有壞透,真正頭上生瘡腳下流膿的壞種,他們會為了減少成本和麻煩,敢於在食物和藥品中放毒藥。當然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毒性不強少吃點也沒事的話他們是有勇氣說出口的,需要的話他們會說他們那樣做是為了增加老百姓的抗毒能力。

盡管這樣的商人很壞,但如果誰想通過提高商人的自我修養和社會責任感來杜絕假貨,那隻能說這人的腦袋被驢踢了。真正製止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關鍵在於監管,隻要監管到位了賞罰措施逗硬了世上就不會出現那麼些假貨。那些一味推卸自身責任把所有問題都推在商人身上的監管者,不是無知就是無恥。

在商人中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想長期做生意的人,他們為了自身的信譽幹起壞事來還有所顧忌,怕一不小心砸了自家的招牌。另一種就是隻想撈一把就撤的人,他們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口碑好不好,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大明的人有萬萬之數,每人被他們騙一次他們三輩子都吃不完。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在做生意之初,就沒有想過有誰會第二次照顧他的生意,對這樣的人很多人痛恨但也隻能局限於痛恨拿他們沒轍,其中包括一些有良心的商人。

按張春英和馮思琴兩位的說法是她們家都是本份生意人,對現在很多臨時改行的人頗有微詞,認為正是這樣的人才把商人的名譽敗壞了的。當天啟問他們怎麼樣才能減少商人不斷膨脹的野心時,馮思琴卻說了一番讓天啟驚訝的話。

天啟先給她們說了牽連進張貼小報事件中的大戶願意拿股份換回自由的事,然後問馮思琴道:“很多大臣說可以趁這個機會把大戶們手中的股份拿回來,反正現在朝廷有銀子了,不需要也不願意再讓他們從中參與還要分一部分利潤走,朕覺得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又覺得這樣做有失信用,你素來聰明跟朕說說對商人需不需要講信用?”

馮思琴笑了笑說:“皇上,現在的商人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商人,臣妾記得祖父曾經說過的話。他說一個真正的商人必須要做到兩點,首先就是一定要講誠信,凡有承諾傾家蕩產也要實現承諾,不重信的商人不配說是真正的商人。”

天啟說:“照你的意思是對真正的商人朕應該對他們講信用,對不講誠信的假商人朕也沒有必要跟他們客氣?”

馮思琴搖了搖頭說:“皇上不能這麼做,你說別人不講誠信然後毀棄約定,就算你說的是真的也會讓其他人寒心,因為這樣一來首先就毀掉了皇上自身的信用。為什麼朝中大臣、民間大戶還有宮中鄭老貴妃等人都相信皇上的話?因為皇上多年來說話都是算數的,就算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也沒有改過口。如果為了一些銀兩毀掉了信用,那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