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見劉宗周的話裏有說自己出爾反爾的意思,本想解釋但又怕越描越黑另生事端,因為有些事是不好解釋的,一句話需要幾句話來解釋,別人再問個為什麼那需要解釋的地方就越來越多。因為這個原因天啟就想用其它事轉移話題,打算到最後能拖就拖。
誰知道劉宗周又給天啟另外出了一道難題,他對天啟說:“皇上,與喬應甲他們的辯論已經沒有必要舉行了,其實他們也說了,他們對皇上沒有不臣之心,隻是認為皇上像漢武帝那樣後來居上式的用人方法有問題,希望能夠像原來一樣才公平。”
天啟問道:“幾天前朕就讓你們聖學院想一下怎麼樣用人才是公平合理的,還有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你們這幾天不會盡是想著如何找朕的岔子而把正事忘了吧?”
劉宗周笑道:“皇上誤會了,臣哪敢呢?要公平合理就是既要符合用人之理又要讓人心服,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商議出來的。但讓他們心服口服臣隻用了一句話就暫時達到目的了,臣對他們說皇上直接任命職位而沒有像以往那樣廷推,是因為現在遼東正在打仗是緊急時期,皇上需要用得順手的人做事避免耽誤事,當一切正常了皇上自然會使用公平合理的辦法。”
天啟愣楞地看著劉宗周,好一陣才說:“原來劉大人還是用的緩兵之計,依劉大人的話這直接任命本不合適,現在這樣做屬於事急從權,以後還是應該走廷推這條路?”
劉宗周說:“臣認為正是如此。”高攀龍也在一旁點頭。
看來這認死理的死腦筋人隻認理不管利益的,盡管天啟直接任命的人多是東林黨人,但他們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就放棄自己的主張。對這樣不知變通的人天啟感到很無語,不過轉念一想,朝廷裏多幾個這樣的死腦筋人也不是什麼壞事,總比那些人雲亦雲的強,不過這樣的人多了也麻煩,總的來說還是知情知趣又能幹的人太少了。
從深一層來想,這些大臣要廷推而不要皇帝直接任命跟雙方的關係認知有關。這些大臣都是讀聖賢書的讀書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他們心中生了根,更別提什麼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了,因此他們自認為是為朝廷做事而不是為皇帝私人做事。在他們眼裏為皇帝私人做事的隻有太監,官員在皇帝麵前稱臣而太監隻能稱自己為奴才。
讀書人都是有風骨的,像諸葛亮那樣有才華的人,需要劉備再一再二地請才肯出山,表明自己不是賣身投靠的奴才,明朝很多官員都是具有這種心思的。從這一點上說明朝的很多官員還是很值得人敬佩的,比那些為了升官不惜把自己的老婆女兒雙手給上司奉上的人強多了。
在這種把皇帝與朝廷分得很開的思想傳承下,對皇帝不講條件的忠誠有時候又意味著這種忠誠僅僅是針對皇帝的位置,而不是針對當皇帝這個人。像“土木堡事變”中的明英宗,在他被俘虜以後不久,明朝朝廷就立他的兄弟為皇帝,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死的明英宗比活著的明英宗更好。在這些稱臣而不稱奴才的官員眼裏,有時候皇帝也就是個符號。
在官員們的心中,既然是為朝廷做事其本身就應該被朝廷所認可,皇帝隻是在某些時候能代表朝廷,比如說接待外番使節、調動軍隊抵抗侵略等事。大多數時候能夠代表朝廷的都是朝中的官員,比如說吏部管人事,戶部管財政,這時候皇帝最好不要橫插一杠子。
一個普通官員,很多人也明白對自己點頭哈腰的人隻不過是有求於自己屁股下麵的位子,並不意味著自己有多聰明多偉大多了不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受尊重,要看他不在其位時人們對他的態度,很多人都明白這一點隻不過很多人都不想承認這一點,他們更願意相信手下人奉承自己是因為自己英明神武絕頂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