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二級監督(下)(1 / 2)

見楊漣言語中似有威脅之意,其中一人說:“卑職不知道,不過估計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請大人搭救。”

楊漣說:“以前內衛出了你們這樣的事是要活埋的,皇上重視經濟審察製度勝過重視科舉製度,他說過科舉製度是選拔官員的製度,隻要願意可以選出很多人出來做官,出現一點小問題還能夠彌補。經濟審察製度是避免官員變貪的製度,稍微有一點缺漏就會使整個製度變成一紙空文,所以不能出現一點錯誤。現在由於你們的過錯使經濟審察製度出現了問題,皇上不會高興的,你們要想辦法將功補過。”

這時另外一個人出列躬身說道:“楊大人之前已經說了我們現在不算犯官,那就是說楊大人暫時不會給我等定上什麼罪名。這許多天我們也知道經濟審察製度是皇上親自定的,也知道我們做了錯事皇上會不高興,請楊大人想個辦法搭救我等,如有所命我們絕對不敢不從。”

楊漣點頭說:“皇上喜歡聽真話,你們把真實的想法和過程寫出來由本官帶回京裏,然後立即去把犯了的錯誤改正好,說不準皇上看在是因為製度出現漏洞這個緣由上會網開一麵。”

楊漣的話裏已經有暗示的意味了,這些人也不是什麼愚笨之人,心領神會之下立即坐到一邊去各寫經過。等他們寫完後楊漣看了看,發現他們都著重寫的是剛剛上手業務不熟悉等原因,在後麵又寫了些個人體會和願意彌補過錯的決心。楊漣點了點頭叫人將他們寫的經過收好,然後讓他們盡快回去把事情重新做過。

幾天後,洪承疇和侯恂也來跟楊漣彙合準備回京,從他們的臉色上可以發現他們也很不滿意,軍務上的事楊漣不好多問,就叫人收拾東西召集護衛準備回去。總督、巡撫、總兵等官員也知道他們要走,於是準備了送行的宴席,在告別時楊漣悄悄地告訴盧總督要他準備一下,朝廷可能會對他的建議作些詢問。盧總督知道楊漣是在想自己示好,也說了些表示願意繼續增加友誼的話。

第二天一行人上路出發,這次沒有順著長城邊走,而是向東進河南從開封向北回京。在河南時也順便了解了一下當地的政務和軍務,跟陝西比起來還要差些,隻不過因為移民事務既多又累人,官員還一時沒空搞歪門邪道。軍務方麵也是兵備渙散,當兵的沒有精神跟職業種田的農夫區別不大,讓洪承疇和侯恂看得直皺眉。

一行人回到北京後已經是十月下旬,楊漣先是跟早幾天回京的高攀龍通了下氣,然後由高攀龍去監政院跟信王等說明經過,楊漣在都察院中召集人商議盧總督提出的二級監督是否可行。

話說高攀龍來到監政院跟信王和劉宗周商議後,發現這一陣遇到的事情比較多,準備直接向天啟稟報要天啟拿主意,誰知道信王想了想沒有同意。見高攀龍不解信王說:“高大人有所不知,皇兄現在也很忙,前幾天你以都察院名義呈上的奏章,皇兄看了後隻叫人傳話說叫我們自己商議,有了結果再通知他。現在你和楊漣帶回來這麼多要處理的事務,如果我們不先拿出個章程出來,恐怕皇兄也不會滿意。”

劉宗周也說道:“是啊,高大人所帶回來的消息說明怎麼判定官員能力一事必須解決了,在皇上否定了論功行賞和論資排輩這兩種方法的前提下,不好準確判定官員的能力。假如我們現在把事情往皇上那兒一推,說不準皇上會誤認為我們在逼他改主意。再說現在楊漣楊大人又帶回來消息說各省政務官和監督人員缺人,如果不把事情處理好就報上去確實欠妥,至少我們也要拿出個初步意見出來。”

這官員能力的判定一直是聖學院的事,聖學院一直沒能解決讓劉宗周很腦火,到最後隻要有人提到這事上他就會不高興。現在他居然主動提出來並還說到楊漣的事,就讓高攀龍感到很奇怪。

高攀龍還在捉摸劉總周的話是什麼意思,信王在一邊問道:“看劉大人氣定神閑的樣子,是不是心中已經有了決斷了?”

劉宗周微微一笑說:“下官前一陣因為一點小事去了徐大人的博學院,碰巧跟那個泰西人鄧玉函交談了一下,雖然他說的不多但也讓我有茅塞頓開之感。”

高攀龍問:“外國人也懂這個?他們也遇到過這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