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陳奇瑜的大致構想,然後是侯恂的具體規劃,兩人說的都很合天啟的意。天啟聽了不住地點頭,偶爾想到什麼時還跟孫承宗低聲交談幾句,孫承宗和張維迎高第等人也很是滿意。
洪承疇這時候又說道:“皇上,聽了陳奇瑜陳大人和侯恂侯大人的話,臣明白了大家都讚同守備部隊輪番作戰這一方案。根據各人意願分化現有部隊,讓戰鬥意誌強烈的人經過與敵人的戰鬥逐漸成為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隊,讓戰鬥意誌薄弱的人成為一支搞建設的力量,今後不打仗了也可以在全國修路建房。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一是逐步廢除土司製度,消除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麵是整頓軍隊,讓軍隊恢複戰鬥力,不知道臣說得對不對?”
天啟點頭說:“洪大人說得不錯,唯一需要補充的是整頓軍隊還要逐步廢除軍戶世襲這一規定,將軍的兒子也許隻會
談風花雪月,農戶的後代說不準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天賦。世襲軍戶這一套不能再搞了,必須要根據各人的興趣和能力來,軍戶民戶可以互轉,洪大人對此有什麼好建議?朕知道你喜歡從另一角度看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朕比較喜歡。”
天啟的話是有所指的,當年天啟要推行年齡限製級別,還有武將和文官地位平等兩件事,洪承疇當時當了攪屎棒的角色一頓大攪和,生生掀起了一場大波瀾,最後還是天啟作了部分讓步才使事情平息下來。不過後來天啟也沒有怎麼懲罰洪承疇,因為他覺得此人眼光獨到說得有道理,有眼光敢違上的人用好了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當然用不好就是根刺頭。
洪承疇明白天啟的意思,他說:“軍戶民戶如何互換臣沒有好主意,想來是既要憑其自願但也不能像換衣服那樣隨意。皇上說臣喜歡從另一角度看問題,意思就是說臣喜歡跟大多數人唱反調,那臣就大膽再提點反對意見。奢崇明和安邦顏叛匪盤居在四川、貴州、湖廣等省交界處,向北可攻瀘州、重慶、成都,向南可攻遵義、貴陽,向東還可以騷擾湖廣邊界各地。他們盤居的地方山高路遠水險林密,朝廷要去平叛幾十萬軍隊的糧食補給該怎麼辦?”
天啟聽了點頭說:“是啊,這是個大問題,洪大人有什麼好建議?”
洪承疇搖頭說:“臣隻是想到了這事,怎麼解決還沒想到。叛匪都是當地人,解決糧食和後備兵源等問題都好辦,朝廷的軍隊都是外麵來的,什麼都得自己帶。大家還說要輪流替換著整頓全國的軍隊,北上南下東進西退的可以說是勞民傷財還不定能建功,不解決糧食補給運輸的問題臣怕朝廷最後被叛匪拖垮。”
聽了洪承疇的話大家都在沉思,軍機大臣王永光不高興地說:“平叛平了六年都沒平下來,道路難行補給難運是最大的原因所在,假如沒有這些問題也輪不到我們在這裏商討,相信秦良玉和朱燮元早就平完亂了,洪大人能說點有用的嗎?”
洪承疇說:“糧食運輸問題是沒辦法替代的問題,在外麵還可以用銀子發餉,讓士兵們向當地百姓購買糧食,但在叛匪盤居的水西、永寧、赤水衛等地,普通百姓的糧食都不夠吃,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從賊造反。當地買不到糧食就不能用發餉銀代替發糧食,畢竟銀子不能拿來啃著解饑。下官隻是想到這個問題,認為隻要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切都迎刃而解,好過圍困著叛匪好幾年卻一直不好下手幹著急。”
見洪承疇和王永光又爭論起來了,天啟突然覺得這個洪承疇像是個哲學家。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吃飽了沒事幹就成天想些希奇古怪的事,比如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活著?怎麼樣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等問題,這類人人稱其為思想家。一般來說思想家都是提出問題並要解決問題的,但有一種思想家隻提出問題但不負責解決問題,人們把這些需要後人為其擦屁股的思想家稱為哲學家。哲學家隻提問題不解決,使其眼光更獨到也更毒,社會也離不開他們。
既然洪承疇想當哲學家,天啟就需要找人來當負責解決問題的思想家。他說:“洪大人的問題很有價值,大家都說說怎麼解決吧,朕曾經聽人這麼說過,對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小問題。朕聽了這話後覺得有道理,一頭豬我們一頓吃不完,把它殺了醃好慢慢吃也能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