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將在全國進行的整頓軍隊行動,讓退役軍人能夠順利從軍戶轉變成民戶,天啟在年前讓聖學院考慮兩大關係,就是百姓與土地的關係、百姓與官吏的關係。天啟認為隻有把百姓與土地的關係理清楚了,才能保證所有人吃飯和穿衣的問題;隻有把百姓與官吏的關係理順了,才能保證官員做到上下一致和言行一致,從而保證政令的貫徹實施和民意的準確反映。
這兩個要求看似很簡單但是仔細想起來就會覺得很難,大明帝國經過兩百多年的運轉,大多數的土地都被兼並在少數人手裏,而且這種土地兼並趨勢還在愈演愈烈。沒有土地隻能租借土地耕種的農民除了交稅還要交租,朝廷收了稅還會修河道和養官吏,那些靠收地租過活的寄生蟲隻會在家中啃食勞動成果而沒有一點付出,使民力和國力都受到極大的傷害。
雖說也有一些人擁有自己的土地,但因為身份不同使得待遇也不同,大量兼並土地的仕紳不用交稅,沒有仕紳身份的農民必須交稅,這樣下去農民被迫失去土地隻得租地來種是遲早的事,這種百姓與土地的租借關係肯定是不會長久的。天啟後來要求所有人都要交稅,不許家有五百畝土地的人再買土地,這隻能暫時停止土地的兼並速度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確定農民和土地的新關係勢在必行。
在以前,官吏是代表皇帝到一方管理百姓的,除了極少數知道民力艱辛的官員,絕大多數人在管理百姓問題上都是想當然,這種隨意管理模式使官員和百姓形成對立,不利於生產力的合理有效運用。在天啟五年時,天啟就要求每個官員上任和離任時都要作個書麵上的交接報告,寫上當時當地的具體現狀方便朝廷了解後製定製度,後來進一步要求每個官員產生時都要得到上下一致的讚同,並且要求官員在上任時要讓人知道接下來幾年你準備怎麼做。
天啟認為隻有百姓知道官員怎麼做,才會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假如發現官員要做的事會對自己產生傷害,百姓可以要求平等對話要個說法,也就是說要麼你改正要麼你把我說服,要做到這一點百姓和官員之間就必須有一種新的關係。為了避免一位官員說一套做一套,天啟成立了四級輔政製度,就是說官員在行使政務時不需要自出心裁也不能說了不做或亂做,怎麼做有人輔助你也有人監督你,遇到特殊事務也有人出來解決,你需要做的隻有服從和公平。
怎麼確立新形式下百姓和土地的關係還有百姓和官吏的關係,這是個問題也是個任務,聖學院接到這個任務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四處訪問多方調查,對調查結果又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最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看起來比較滿意的結論,劉宗周認為沒有問題後先在監政院中與信王、高攀龍、徐光啟等人通了下氣,見大家都點頭認可後立即向天啟作了彙報。
北京三月的天氣已經慢慢在轉暖,脫下厚袍換上夾衣讓人覺得身體為之一輕,春光明媚的天氣裏正適合在春風裏打幾圈麻將,娛樂的同時可以聯絡感情和增加友誼。這天天啟正跟皇後和春英、三浪等人在打麻將,剛打了兩圈就接到劉宗周要求見的消息,天啟聽了後欣然同意,馬上帶談敬等人準備去監政院。國事為重大家都沒有說什麼,隻有三浪輸了錢說要天啟如果明天無事繼續來殺幾圈。
好在坤寧宮到慈慶宮並不遠,一會兒天啟就坐著轎子來到了慈慶宮中的監政院,一進去就發現裏麵多了些人,雖然都站著在躬身行禮,但從各人的神色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忙碌。信王等人也在院子裏迎接,看出了天啟的疑問信王解釋道:“這些都是新調來的中書舍人,因為現在各部門事情比較多而這裏的幾個人都在這裏商討問題,為了不耽誤各人負責的各部事務,臣弟讓這些中書舍人來跑腿和整理文書。”
天啟一邊向裏麵走一邊問:“信王這幾天在忙什麼呢?”
信王說:“也沒忙什麼,總不過是政務院中的那些事,朱大人、葉大人等幾位老臣很是得力,臣弟隻是看一下有時簽個字而已。想到他們馬上就要退休離開,臣弟害怕他們一走政務院的事務會受影響。”
天啟點頭說:“為兄也知道用熟了的人用起來順手,不過生老病死是逃不掉的規律,老臣退休進聖學院也可以繼續為國效力,假如老人霸住位置不走,年輕人的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和提高,真到了青黃不接時就更麻煩。不過現在就要留意一些夠條件夠能力的人,讓他們慢慢參與一些事務,到時候做到平穩過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