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京中變化(1 / 2)

趙率教護送高第回到京裏已經是八月上旬,本以為皇帝會詢問高第的病情順便問一下貴州平叛的狀況,誰知道隻有軍務院來人簡單問了下情況,問的時候都是心不在焉有點走過場的意思。當然對高第還是作了關心,讓三名禦醫集體討論輪流看護,並說了皇帝的旨意讓高第回府靜養不要管雜事影響病情。高第本來年近七十染上疾病又加上一路顛簸,一般人早就一命嗚呼了,幸好高第身體素質不錯看似奄奄一息但也沒死,一直到第二年春才算好利索。

趙率教接到命令休息兩天就去運河邊跟他的部下彙合,這些人從遼東到貴州奔波了好幾年,年紀大了也累了該徹底休息了。按新的兵役製度二十六歲沒當上百戶的都該無條件退役,軍務院的意思是趙率教把一般士兵安排在運河邊早已經選好地盤的眾多村莊裏,就在那裏跟家人團聚修建屬於自己的房屋和道路。趙率教本人和其他軍官們就在運河邊重新招年輕人準備修河,這些年輕人多為老兵的子弟,算是他們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軍務院沒有多關心貴州的事並不是認為那裏不重要,而是認為做什麼事都要掌握節奏,原來敵我雙方處於相持階段不好輕率動手,怕一招出錯全麵落敗。現在既然已經把叛軍牢牢包圍住又一時不好下口,那就該穩定局勢消化已經占據的地盤和人,修路修房也好安置驚疑不定的百姓也好都需要時間。等一切都理順了水西和織金的叛軍也應該跟現在的高第一樣奄奄一息了,到時候費不了多少工夫就能平定叛亂。

這世上很多事都在於一個緩與急之間,在古代很多例子中都屬於當緩不緩想急切間解決問題,結果後繼乏力成了當勝不勝之局。就像三國中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人數多的一方總以為自己大手一揮敵人就會應聲而成齏粉,結果當緩不緩被敵人以少勝多功虧一簣。假如官渡之戰的袁紹和赤壁之戰的曹操都不把幾十萬人屯於野外想一鼓作氣打敗敵人,而是分兵把守各要道和城池,其他人在城池和要塞的掩護接應下與敵周旋,曆史也許就會改寫。

當然軍務院還有一個考慮就是趁此機會徹底解決土司製度,雲南、貴州、四川還有廣西等地土司多如牛毛,這些人當土皇帝當久了感受到沒有人約束的好處,自然會想某一天過一過當真皇帝的癮。這些土司平時花天酒地積蓄力量蟄伏待機,一旦國家國力衰弱或者有外敵入侵無暇兼顧,他們立即起兵造反自立為王。對這些長在國家身上的毒瘤必須趁這次機會全部摘除,否則的話誰也不敢保證今後不會再作亂。

當然,軍務院想穩定一段時間再說也有其它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啟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還不好醫治,這事得從年初說起。

正月十五高第出京去貴州,天啟想著貴州周邊幾省原來就有約二十萬士兵參與平叛,現在又去了張靜安和趙率教的六萬人,加上高第去貴陽坐鎮,如此陣勢就算不能完全平定叛亂至少能夠讓事態沿著對朝廷有利的路線走。北邊本來正跟皇太極談判,因為劉興祚反正歸明的事雙方失去繼續談判的基礎,不過大家都沒有因此宣布停止談判,因為都希望維持個不打不談的局麵,皇太極想專心對付蒙古人,明朝這邊也想空出手清理內務,大家各取所需。

至於蒙古人天啟更是不擔心,插漢部的林丹汗這麼多年來被女真人搞得眾叛親離,這一兩年女真人更是步步緊逼,他自顧不暇肯定沒有想打進長城的想法,不過如果是明軍太廢敞開城門並且露富勾引別人來攻又另當別論。現在薊州軍區在督軍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的治理下已經是兵強馬壯,手下的曹文詔、左良玉等將領也一個個以張靜安為榜樣,想殺敵立功當總兵坐鎮一方,他們不主動衝出長城去殺人蒙古人已經該偷笑了,進犯長城上的明軍那是想都別想。

當然也有一個可能就是蒙古人跟女真人聯合,這個可能性隻存在於理論上,以林丹汗的驕傲他說不出這樣的話。在林丹汗心中他是成吉思汗的嫡係子孫,屬於草原上高貴又高傲的黃金家族,長城內的明人和遼東的女真人當年都是蒙古人的治下之民,現在這些人雖然力量強壯那也是亂民。林丹汗認為要重振大元的雄風就不能跟亂民合作,所以他既不想跟女真人合作對付明軍,也不想跟明軍合作對付女真人,他始終昂著高傲的頭環視四方,夜裏才低頭苦苦尋思。

當然除了外部爭鬥外還有內部隱患,那就是一幫總想給大明臣民洗腦的泰西人,他們經過幾次試探發現要讓大明皇帝受洗入教難於登天,就轉而去大臣中招收信徒。這些大臣都不傻,知道天啟對這些洋和尚的態度後都對他們敬而遠之,實在被惹煩了還要不陰不陽地諷刺他們幾句,搞得龍華民、鄧玉函等人狼狽不堪,就連早已經入教的徐光啟,也私下數次向天啟表明心跡,說自己先是大明的臣子後才是上帝的信徒,讓天啟很是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