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論醫論國(下)(1 / 2)

世間的事物其原理很多都是相通的,很多廚師和醫生能夠從其職業中明白治理國家的道理,說出“治大國如烹小鮮”,“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類的話,琴師和畫師彈著琴畫著畫突然能感悟幾分禪意,說出什麼“琴為心聲”,“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道理。楊漣能從醫生和病人的談話中領悟到治理官員的道理一點都不奇怪,天啟隻是想知道他會不會像自己的病一樣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

楊漣很自信地說:“臣從武大人的調理方法中想到對主官和輔官的調理方法,這方法就是不斷地統一思想,人是會變化的必須要不斷提醒,可以通過定期培訓、輪流宣講等形式不斷去統一所有官員的思想。其實這方法皇上當年用過,就是用唱歌的形式讓將士遵守紀律增加對朝廷的忠誠度,現在想起來應該也是為了不斷提醒和不斷統一之意。”

聽了楊漣的話天啟想起當年讓軍中傳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事,不由得露出笑容,看來楊漣是想通過搞宣傳來統一思想,這確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官員們剛剛當官時都是熱血沸騰想做好事的,後來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磨練才漸漸開始做壞事,沒有人上午還是海瑞下午就變成嚴嵩的,隻要在他的思想出現動搖的時候通過宣傳給他敲警鍾,說不準會挽救很多將快失足的官員。

當然宣傳的內容必須要真不能用欺騙的手段愚弄人,就算要欺騙都不能讓人明白這是欺騙,不然的話今後別人一聽到這樣的宣傳就會反胃,到最後朝廷的可信度會漸漸喪失。宣傳本身還不能濫用要有的放矢不能全說空話盡呼口號,要深入淺出以理服人寓教於樂,那些說教式、恐嚇式、官話連篇空洞無物的宣傳,其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最後必然走向形式主義有失通過宣傳統一思想的初衷。

楊漣見天啟但笑不語,接著說道:“假如真像皇上所說的那樣效果隻是當時有用過了沒有,臣想武大人說的借助外力這方法可以用一用。”

天啟看著楊漣說:“看來楊大人領悟到不少,你就說說怎麼借助外力?”

楊漣說:“這官員不接受朝廷的宣傳或者宣傳的效果不佳,是因為京師跟各地的交通不便相距太遠的原因。借助外力就是要讓當地百姓監督,假如百姓能夠監督官員那麼官員做起壞事就會有所顧忌。”

天啟想了想說:“百姓怎麼能監督官員?又怎麼敢監督官員?”

楊漣說:“首先要將百姓發動起來,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把官員監督好就是自己當家作主,是平等和自由的體現形式。要告訴所有人官員施政各有方法,但平等和自由是皇上總結出來的必須遵循的道理,如此一來官員們就算想做壞事都會顧忌猶豫,都察院掌握情況也不會老慢一步。”

讓百姓監督官員這本身就是一句笑話,官員要做什麼不要說普通百姓,就算身邊人也不一定能知道,頂天了隻能算是監視。楊漣也明白這個道理,他的想法並不是真要百姓去監督官員,隻想讓百姓通過監視延遲或減慢官員欺上瞞下的節奏,有利於朝廷及時監管,看來楊漣心中還是以朝廷監管為主的,這就讓天啟大為放鬆長出了一口氣。

這發動百姓肯定繞不過提倡民主這一道坎,現在民主意識和民主手段都還稚嫩,比如說朝中選官員時的廷推製度隻能算有一點民主萌芽,不能說很完善值得推廣。假如貿然搞什麼不能掌控的民主,到時候出現大麵積的群體事件那是一點也不希奇的,飲鴆止渴的事萬萬不能做。在擔心群體事件的同時,天啟還擔心楊漣自己受了民主意思的影響,不要說現在,就算再過幾百年後,流行的民主形式和內容也不完善。

天啟對楊漣還是很看重的,最早的培訓人才天啟就找的他,認為此人忠誠聽話精力充沛是個有用又好用的人,心中已經把他作為後備力量在培養。現在楊漣猛地說出要發動百姓做事讓天啟很吃驚,假如是其一時衝動也沒有什麼,就怕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那就說明他的思想受到了龍華民等泰西人的毒害,這就讓天啟有了自己開滿鮮花的的後花園中長出了雜草一般的感覺。

天啟想了想問道:“楊大人認為朝廷監管和百姓監督這兩者誰更有效力?或者說你更傾向於主要用哪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