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提了三個問題,就是取消禁海令、大炮小型化、做連環戰船三樣,天啟對這三樣都沒有明確回複,這就讓袁可立有些焦急。他在福州跟大總兵張靜安還有監軍袁化中彙合後,立即就開始抓水師問題,在袁可立看來東南的事務大多跟海事有關,福建多山近海百姓生活艱難,禁海令使很多原本可以在海中打魚過活的人家望海興歎。而那些膽大的人如鄭芝龍這樣的人可以過得很逍遙,更別說紅毛洋人還占據著台灣,這都跟朝廷政策有關。
如果說東北軍區是第一個把地區防務交給當地巡撫,東南軍區就算是第二個這樣做的軍區,袁可立一到福州後就給張靜安說了海防的重要性,讓他在東南各省抽取精兵強將組建水師,地方上的防務交給巡撫就可以,目的就是重點打擊消滅海盜和等機會驅逐占據台灣的紅毛洋人。經過幾個月的了解調查,袁可立發現海盜可以招撫而紅毛洋人隻能用實力才能驅逐得了,與人商議一陣後覺得要解決取消禁海令等三個問題後一切才有可能。
誰知道天啟不作明確答複,袁可立雖然臉上沒有表露出來但眼神裏的焦灼之色卻讓天啟看了個真切,天啟微笑道:“袁大人不必著急,常言說好事不在忙上,什麼事情隻要不是火燒眉毛了都可以慢慢想,你開始不是說了還沒到火燒眉毛的地步嗎?我們先研究透徹才能準備得充分,準備得越充分成功的希望才大。你說過把幾條船連環在一起就會很平穩,如此一來士兵在上麵就不會暈船,你這個連環戰船的想法是憑空想象還是做過試驗?”
袁可立說:“皇上明鑒,臣回京前做過幾次試驗,發現連環戰船不但行駛起來很平穩,而且速度比單一的大船還要快。隻要兩邊劃水的人動作統一,平穩性和速度都有極大的提升,這難道不是上天的預示嗎?所以臣才冒著犯被火燒的大忌稟報。”
天啟想了想說:“這個好解釋,單一的大船在水麵上航行時出於取得航速的原因船頭都是尖的,尖形的船頭方便破浪分水,前進時能夠受到最小的阻力。但是萬事有利就有弊,因為船頭是尖形的如果因為浪湧或風吹的方向不一而使船兩邊受力不一,那麼就會使船左右顛簸,海上風急浪大比江河上的風浪大好多倍,這也是船在海上比在江麵上顛簸得還厲害的原因。”
見大家點頭天啟繼續說道:“為了讓船行駛得平穩人們就把船造成一頭尖一頭平,要速度就尖頭向前乘風破浪快速前進,如果風浪大上麵的人受不了顛簸就倒過船頭用平的一麵前進,這時候因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大劃水要累點,但是卻可以使船處在一個平穩行駛的狀態下。袁大人說連環戰船不但平穩而且速度快,就是因為整個船是拚起來的,水不僅僅在兩邊流過而且可以從整個連環戰船的中間流過,相當於既有了平頭前進的好處又沒有平頭前進的阻力。”
袁可立說:“皇上一聽就明白了其中道理,臣是反複試驗琢磨了好久才明白其中的原由,難怪都說皇上聖明看來真是有原因的。”
倪元璐這時候說:“皇上,臣有一個建議不知道能不能成,就是先把連環戰船拚那麼幾艘,就算最後真讓紅毛洋人用火燒了也無所謂,但拚幾艘後說不準能搞沉他幾艘大船。紅毛洋人的大船隻要被我們搞沉,他們就必須退回台灣去,到時候我們的水師把台灣的大小碼頭一封,還不是個甕中捉鱉的架式嗎?”
天啟問:“就算有了連環戰船你準備怎麼做?”
倪元璐說:“連環戰船相當於用數條小船拚成一艘大船,大船的載重能力肯定比小船大,到時候可以在船甲板上和船舷上都裝上鐵板,我們不也有抗炮彈砸的能力了嗎?到時候能裝大炮就裝大炮,不能裝大炮就貼近了用手雷炸。開始袁大人介紹說紅毛洋人的炮彈也隻是砸而不是炸,說明他們的炮彈沒有我們的手雷威力大,那麼就可以說隻要貼近了我們用手雷炸就有絕對把握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