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座談論海(下)(1 / 2)

倪元璐和錢謙益都是讀書人,但大明的讀書人擅長談兵事,像孫承宗、王在晉、袁可立等掌管軍權的都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不是說大明現在沒有勇將,而是大明曆代皇帝都明白軍隊的破壞性不僅僅對敵人有效,如果控製不好反過來傷害自己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須要控製在信任的人手裏。放眼大明讓皇帝相對放心的也隻有太監和讀書人了,所以派去監督武將的人不是太監監軍就是禦史監軍,這些說起來都是有原因的。

在文官管武事的傳統下,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空了也會讀一些《孫子兵法》、《太公韜略》之類的兵書,倪元璐開始建議趁荷蘭人還沒有彙合去偷襲台灣,就是想先發製人摧毀敵之根本。倪元璐的建議連天啟都感到心動,原來不去打台灣是因為袁可立試過打不贏,現在鄭芝龍被招安了帶來了很大一支隊伍過來,兵強馬壯了自然就有收拾敵人的心思,誰知道鄭芝龍說不行。

見大家都望著他,鄭芝龍對天啟說:“皇上,如果我水師的戰鬥力強大到能夠在短時間打敗荷蘭人的艦隊,或者說我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能夠輕鬆守得住台灣島,那麼倪大人的建議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是我們現在在海上跟荷蘭人硬拚沒有勝算,就算不惜死傷用幾條船拚敵人一條船打敗了荷蘭人,也不一定能攻下他們在台灣建的兩座堅城,就算最後用人拚攻破了荷蘭人固守的堅城,等他們的後援來了也不一定守得住。”

倪元璐皺眉道:“照鄭將軍這麼說打不過就不打了?大明的將領如果都是這想法那大明隻有任人宰割了。”

鄭芝龍傲然一笑道:“倪大人太小看我了,我雖然年紀不大但日本、台灣、南洋等各處也都去過,大海上令我害怕的還真不多,之所以認為現在不能打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想等待時機成熟一戰而定。當然如果皇上現在命令我率領水師去跟荷蘭人決戰,我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立即便去。”

天啟想了想問道:“在收複台灣這事上鄭愛卿有什麼深遠想法?”

鄭芝龍說:“荷蘭國離此幾萬裏路上風浪險阻無數,荷蘭人絕對沒有移民來台灣然後長住的意思,他們隻是把台灣當做進攻大明的跳板。開始臣都說過少則三年多則十年,荷蘭人必定會進攻大明,既然我們跟他們之間遲早有一戰為什麼不準備得充分一些呢?臣的意思是先清除周邊各勢力,然後向敵示弱引其來攻,在大明近海岸邊給荷蘭人一個痛擊,隻要殲滅其主力台灣島上的人就是砧板上的肉,想多久進攻還不是我們說了算?”

天啟想了想說:“先清內患再戰外敵確實是一個好想法,那麼在荷蘭人進攻之前你準備不管台灣?”

鄭芝龍說:“當然不會放手不管,什麼事時間久了都會變這人也容易變,臣怕台灣的原住民慢慢被荷蘭人迷惑,最後不認祖宗反而認賊作父那就不美了。如果荷蘭人不想從他們國家移民過來,又想誘騙台灣民眾奉其為主,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移民過去破壞其圖謀。現在荷蘭人隻在台灣以南地區築城,台灣北麵人不多防守也不嚴,可以讓對大明忠誠的百姓以投親的名義移過去,反正現在大明正是災害頻發移一些過去也好。”

鄭芝龍的一番話說得天啟連連點頭,倪元璐這時候說:“開始我言語冒犯了請鄭將軍不要放心上,你說移民過去荷蘭人會不阻擋嗎?”

鄭芝龍說:“軍隊過去自然會阻擋,普通百姓移過去荷蘭人一般不會阻擋,他們也想有更多的人去接受他們的盤剝,人太少了他們的生活怎麼辦?總不能讓他們那幾千人去打漁種地。我的意思是先移一些人去當順民,一旦這邊將荷蘭人的主力艦隊消滅了,順勢可以占據澎湖一帶進逼台灣,安插在台灣移民裏麵的人趁機振臂一呼,收複台灣打跑紅毛荷蘭人一事自然成功。”

剛說到這裏就見有人稟報說鄭芝龍的兒子鄭森玩夠了要過來見他父親,天啟讓小太監去領鄭森進來,等小鄭森進來後天啟問道:“他們帶你到哪些地方玩過?”

鄭森回答說:“回皇上,小民先是在周圍房子裏轉了轉,然後又去大湖邊看了看。”

天啟見鄭森年紀雖小但口齒清楚,知道鄭芝龍事先教過,點了點頭說道:“不要小民來小民去的聽得別扭,就當我們兩個是朋友好了,你說說覺得哪處要好玩些?”

鄭森想了想說:“大湖邊有一座大房子,我覺得那裏麵比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