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桂的兩萬騎兵和祖大壽的三萬水師陸戰營加起來有五萬人,對付錦州和義州的兩萬疲兵按理說應該足夠了,況且守衛錦州和義州的還是兩個明軍叛將孫得功和李永芳,其中孫得功還是個殘廢隻能算半個人。但是五萬人一上去就發現錦州是塊難啃的骨頭不好下嘴,首先是義州的守軍見義州城城小牆矮不好守,分開兵力容易被明軍各個擊破,李永芳和孫得功一合計立即把義州的士兵撤到錦州,合兵一處力量大便於堅守。
錦州城的城牆又高又大還很厚實,清淺的小淩河從錦州前麵流過既不用擔心缺水也不用擔心被水淹,況且現在到處是雪還考慮不到缺水問題上去。城中的糧食粗略估計吃個兩三年沒有問題,士兵多為實心眼的女真人不用擔心叛變逃跑的事發生,城上還有多門女真人自己製造的大炮,自產自用自己修理很方便。
女真人的大炮是從明軍那裏學習仿造的,還處於從無到有的初級階段,大炮的特色是傻大黑粗不易搬動,發炮時聲音宏亮氣勢很足,射程不是很遠但用來守城完全夠了。本來皇太極還想在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後,進一步優化造炮方法解決從粗到精的問題,但時間不等人明軍沒有給他機會直接過來了。世上很多戰爭都是在自己沒有準備好之時開始的,這時候就要看你的應變能力,話又說轉來假如你準備得非常充分敵人也許就不會來,打仗一般都講究趁機尋隙。
皇太極的主要想法是占據皮島消滅毛文龍,但是也擔心蒙古林丹汗有卷土重來占地盤的想法,因為皇太極知道在已經歸順他的蒙古人中也有很多對林丹汗有感情的,所謂血濃於水就是這個意思。出於這種考慮他在調動了一些歸順過來的蒙古人去阻截林丹汗的時候,也親自出馬率領好幾萬人去迎接林丹汗的挑戰。誰知道林丹汗這次顯得有些胸無大誌,搶了些人和牲畜後就逃之夭夭,逃跑時不敢原路返回而是翻山越嶺繞圈子,足見林丹汗現在已經是膽小如鼠了。
女真人總共隻有這麼多,又要北上抗擊侵略又要南下挖坑害人,沈陽、遼陽等中心城市還要堅守,所以錦州這塊地方就兵力布置有些單薄。好在皇太極給李永芳等人的命令是隻守不攻,守得越久就能拖住明軍越久,方便自己的主力吃掉毛文龍。李永芳跟孫得功合兵一處後首先把大炮抬上城頭,從明軍那裏學習到的守城方法也很多,什麼鐵鏈鐵球滾油等都準備得很足,幾個城門洞全部用石頭堵死壓根沒想短時間內出去,打退一次進攻後成就感和安全感大為增加。
明軍一開始兵不血刃占據義州後自信心大增,稍做準備就想一鼓作氣掃平錦州,誰知道被錦州城上的大炮砸了一陣後,一個個都被砸得暈頭轉向不敢再莽撞。見女真兵這麼善於學習滿桂也很焦急,就上書北京問是不惜代價進攻還是慢慢地磨,反正雙方已經這樣子了退也退不走肯定要拿下錦州,所差的是拿下的時間和方式。就像一個人已經買回來一堆肉準備吃,還沒想好是紅燒還是清燉,是今晚宵夜下酒還是明天中午用來請客。
此時擺在天啟麵前的是四份奏報,準確地說是三份奏報外加一份國書,三份奏報一份來自軍情處。蒙古人占據大寧進而堵住新修的會寧城後,軍情處從草原出去打探消息的路就斷了,好在人都是靈活的草原走不通可以翻山,這份奏報就是從醫巫閭山旁邊的廣寧發來的。奏報裏說皇太極已經驅逐走了林丹汗回到沈陽,現在正從沈陽向兩個方向進兵,一路向廣寧一路向蓋州,看樣子皇太極有些猶豫不知道是向東還是向南,由此也可以看出遼南地區有戰鬥。
第二份奏報來自錦州的滿桂,滿桂在奏報中陳述了錦州的現狀,然後說聽從天啟的安排,可以不惜代價全力進攻,但是死傷很大而且需要再添人,防止皇太極北上的軍隊回來夾擊。如果天啟要圍而不打甚至想圍點打援,這邊也可以作適當的安排,反正就是不管怎麼樣都可以,隻要北京這邊盡快拿決定。從滿桂的奏報中可以看出滿桂是個隻願意動手而不願意動腦的人,而且他可能還不知道皇太極已經回來了,隻是擔心受到夾擊。
第三份奏報是毛文龍發來的,毛文龍在奏報裏說自己現在扼守在金州咽喉處,因為金州城地勢險要敵人一時攻不過來,堵在他前麵的是女真人的鑲藍旗和鑲紅旗兵力雄厚,問朝廷這邊是怎麼打算的。如果要撤退就需要派船來裝運,四萬人不是個小數目要一次性撤走需要商議好。假如朝廷有讓他在金州多堅持的想法,就需要盡快運送衣服、糧食、草料等東西,最好把趙率教找來讓他的修建部隊來金州修房修路,其他人也能做這些事但沒有趙率教的修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