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各抒己見(中)(1 / 2)

前一兩年天啟曾經見過周延儒和溫體仁一麵,對他們的印象說不上多好也說不上多壞,畢竟他現在把政務全部交給信王在處理,犯不上為了兩個小官上心。隻是因為這兩人居然被議政處眾人破格使用,才派人去稍微打聽了一番,一打聽才知道兩人中周延儒居然是萬曆四十一年的狀元,溫體仁當了幾十年官居然家無餘財,這才對他們有了點好感。

天啟印象中狀元都是思想被教育得定了型的人,浮跳不安分的人是當不了狀元的,當然弄虛作假買來的狀元例外。像周延儒這樣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知變通能得到眾多前輩的抬愛的人,那就殊為不易屬於理論與實踐都厲害的全能型人才,對這樣全能之人天啟打心眼裏是佩服的。周延儒不容易溫體仁就更不容易,宦海沉浮幾十年都五十好幾了還沒撈取多少家產,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清官了,一個官員一時不貪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不貪財,這在當今大明是個異類。

要說天啟以前對周、溫兩人隻是有點好感,那麼現在看了兩人的稿子後對他們的好感就大為增加,因為兩人稿子裏的中心思想是維護皇權,要求在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溫體仁寫的題目叫民為貴之民論,把稱為民的百姓分了很多種類,從分類中闡述了維護現有秩序和遵從孟子的話兩者之關係。

這次民選官的起始就是有人拿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說事,據說當年太祖朱元璋就是看了這話因此惡了孟聖人隻喜歡孔聖人,如果不是顧忌犯了眾怒都想掀起一場批判孟子的運動。孔子君君臣臣的話很受曆代帝王青眼相看,因為他們知道隻要大家都遵從孔子這一套就沒有人動搖自己的統治。對這種死了都能號召所有人忠君愛國的人,曆代帝王對其的好感無以複加,當然如果孔子活過來又是另外一說,沒有帝王喜歡一個有巨大號召力的活偶像現實存在。

溫體仁不避諱孟子重民輕君的思想正麵詳述,他說孟子說的民為貴這話沒有錯,但是這裏的民不是指任何一個百姓,而是另有所指是有條件的。在一個國家中所有百姓都可以稱為公民,遵從國家法律製度納稅服役都不拖拉的人可謂是順民良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社稷的安危不遺餘力去維護的人可以算是仁義之民。

以上這些都是好的可以算在孟聖人話中民的範疇,當然反過來也有不好的,就是那些對現有製度天生不滿,不管官府做得怎麼樣都會為了反對而反對,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刁民。那些對大明製度心懷仇視惟恐天下不亂的人可以稱其為亂民,挺而走險殺官造反的可以稱其為暴民,這些人不但不貴反而很賤不屬於孟聖人話中民的範疇。

本來孟子民為貴的這番話在大明是個不是禁忌的禁忌,兩百多年來很少有人敢公開喊出來,現在溫體仁迎頭而上正麵開刀,大有三國中趙子龍單槍匹馬獨闖曹營的勇氣,讓天啟看得是連連點頭大為讚賞。天下人都知道孔孟二聖是一家,但是就因為孟子的話偏重於為民所以令君主不喜,但是又拿不出什麼好辦法去反對。曆代再殘暴的君主都需要愛民這塊遮羞布,他們知道自己有軟肋但沒有辦法,現在有人在軟肋處補了一塊堅固補丁頓時就讓人有了底氣。

溫體仁的稿子開篇就給了天啟一大驚喜,接著往下一看更讓天啟心中大慰,因為溫體仁在下麵更將天啟說過的天下三分論發揚光大。他說以前都說天子行事是順應天地之德這話不全麵,應該是順天應民,當然這個民不是專指現在活著的百姓,還應該包括現在人的前輩和後代。一個人會繼承前輩傳下來的家產並將家產傳給子孫後代,而不是心血來潮散發給路人,說明他想將家族的財產作一個延續傳承,財產要傳承思想也應該傳承。

思想的傳承就是不能隻顧現在的生活過得滿意,還要考慮到先輩們的遺誌,比如說先輩們為了抵抗異族入侵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以死相拚,其子孫後代需要繼承先輩的遺誌不得為了私念苟且偷生。那些賣身投靠異族之人盡管可以好吃好喝活在世上,也屬於背叛祖宗的牲畜不如之人不值得誇耀。這樣的人就像在女真人處搖尾乞憐的範文程、寧完我之輩,必將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為後人唾棄。

繼承先輩的遺誌隻是一個方麵,為了子孫後代考慮是另外一個方麵,現在的人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失去長久的考慮,沒有長久考慮的人就是不顧子孫後代的人也不值得學習。比如一個賣了祖輩留下的房屋田地可以吃喝到老死的人,子孫後代提起他都不會有什麼好評價,曆史上出賣幽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的石敬塘就是例子,後世人提起他沒幾個會誇耀他的,當然別有用心的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