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攀龍說分給他們的錢多了這事上,天啟更認為這是一種姿態,讀書人遵循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一古訓,更有甚者傳說有人挖地發現金子都隨手丟一邊,朋友多看了兩眼都要跟人割席斷交。天啟並不是非要給報社那麼多錢,而是因為他發現辦報紙也是一項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可以控製輿論避免異端邪說蠱惑人心。天啟相信隻要說得在理,加上有讓東林報社在全國開分社配合大鐵公司發財的要求,高攀龍回去商議後一般都會順水推舟答應下來。
誰知道天下很多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天啟一邊預計在各地怎麼辦報,用什麼方法控製輿論導向,還有就是如何吸引人買報紙,一邊等監政院他們給個結果,但是等了三天都沒見動靜。第四天上午,天啟實在忍不住了直接來到監政院看這幾個人是怎麼想的,有錢賺就要早作決斷怎麼婆婆媽媽的讓人煩。
盡管早得到通知說天啟會來,但是當見到天啟真來了時信王等人也有些為難的樣子,像是該溫習的功課還沒有記住而先生突然提前考問一樣。
待大家見過禮都坐下後,信王首先說道:“臣弟知道皇兄今天是為了提高報紙價格的事,但是臣弟很慚愧還沒能拿出一個穩妥的辦法出來。”
天啟問:“到底卡在哪裏了?是不是你們覺得這錢燙手不方便賺?”
信王說:“皇兄說笑了誰不喜歡錢啊?想前兩年因為缺錢想盡了千方百計,現在想起當年的窘境都恨不得再多攢點錢。不過臣弟認為黃尊素黃師傅的話也有一些道理,很多事不能隻看著錢而忘了我們的本意,辦報紙的本意是為了宣言朝廷的命令和一些思想,如果提價導致銷售量下降那就不美。”說完後叫人把黃尊素的上書還有其他人的意見都呈了上來。
天啟先看了一下黃尊素的上書,隻見上麵洋洋灑灑一大篇全是些說不能隻盯著錢的話,天啟沒有細看下去轉過頭叫人去把黃尊素叫來,然後直接翻看最後其他人的評論。黃尊素把上書交到信王那裏後,因為牽涉到東林報社所以信王直接就帶到監政院讓高攀龍和劉宗周看怎麼辦。高攀龍跟天啟商議了回來後表述的意見是要謹慎從事,不能輕易讚成或者反對,但在他之前劉宗周已經在上麵表明了他的意見,就是對黃尊素的想法表示讚同。
劉宗周跟黃尊素的思想比較接近,而且黃尊素的兒子黃宗羲還拜在劉宗周門下,可見兩人的私交不錯思想也差不多,劉宗周於公於私都應該對老朋友的意見表示讚同。最後看了看徐光啟的意見,徐老先生沒有那麼多話,隻說了句讓大鐵公司管就行,在他看來讀書人不能談錢,因為錢是肮髒的東西能不談盡量不談。天啟看完後不禁感慨這裏也隻有徐光啟是超然物外的,黃尊素和高攀龍等人做出了看輕錢的姿態,但怎麼也比不上徐光啟眼裏沒錢的境界。
因為政務院就在監政院後麵,所以過了沒多久黃尊素就到了,黃尊素現年有四十五歲,一副隨時紅光滿麵的臉龐好像時刻都在噴發浩然正氣,讓關公也要退避三舍。天啟待黃尊素見過禮後先讓他坐,然後說道:“這首期的東林日報賣得出乎人意料的好,黃大人說報紙不能漲價還應該降價,你這麼說的根據是什麼呢?能不能簡短說幾句?”
黃尊素說:“臣認為簡單說就是銀錢會使人心渙散,是讓人迷惑方向的罪魁禍首,如果減少利潤可以讓大家明白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天啟搖頭說:“風氣之說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跟漲價降價聯係起來太過牽強,前幾天朕跟高大人已經分析過,現在不但不應該降價還應該漲價,當然是合適地漲不能漲太多。”
黃尊素說:“皇上,千裏江堤潰於蟻穴啊,社會風氣要防微杜漸才能避免逐漸敗壞,據說當年孔子過殷商都城朝歌時,都要皺眉急速通過,害怕靡靡之音影響了弟子。魏晉之時的奢糜攀比之風盛行,說到底還是君主沒有重視,最後使本不富足的國庫很快空虛,最後兵連禍結國家長期分裂。”
天啟說:“漲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多賺錢,而是為了能夠將東林報社的模式快速向全國推廣。”
黃尊素說:“這正是臣要說的地方,要快速推廣就必須降價銷售,此為商家所謂的薄利多銷是也。”
見黃尊素橫豎都有道理的樣子,天啟不禁想給此人改名字叫做“黃有理”,想了想覺得不能從正麵突破此人的防線,必須從另外的方麵入手。看黃尊素油鹽不進的樣子天啟知道他很固執,對這種人必須找到他的弱點,然後對準了下刀才能迎刃而解,問題是此人的弱點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