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陸地上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寬廣低平的地區,主要由河流衝積或侵蝕而成。以較小的高度,區別於高原;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按成因分為衝積平原、侵蝕平原、湖成平原、海岸平原、冰水平原以及構造平原等等。
【原始平原】因地殼上升或海麵下降,淺海海底露出地表所成的平原。地勢極為低平,海拔一般僅幾米到幾十米。
【侵蝕平原】主要指流水侵蝕作用所成的石質平原。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此外,還有風蝕平原、冰蝕平原、海蝕平原等。
【泛濫平原】河流中下遊段的河漫灘,麵積比較寬廣。
【山麓衝積平原】山麓帶衝積扇相互連接而成的平原。如我國太行山東麓的平原。
【準平原】隆起地麵經長期侵蝕而成的平原。地麵起伏和緩,近海部分高度接近海麵。地表疏鬆沉積層極薄,常有堅硬岩石組成的孤立殘丘。準平原經構造運動抬升後,其殘跡亦可見於高山峰頂或高地頂部。
【河成平原】河流流水侵蝕作用或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平原。分為侵蝕平原和衝積平原。
【湖成平原】湖泊經長期淤積或水麵降低使湖底出露而成的平原。在平原中常分布著窪地和沼澤。如我國洞庭湖濱湖平原。
【冰水平原】冰川融化後,水流所夾帶的泥沙、礫石堆積而成的平原。一種在平原上,大陸冰川融化後,水把泥沙帶到低窪地區堆積而成。如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北美洲五大湖區均有古代的淡水平原。另一種在山麓地帶,山地冰川融化的水,夾帶泥沙堆積而成。我國西部高山冰川的山麓地帶均有分布。
【衝積平原】河流夾帶的泥沙因流速減緩堆積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多見於河流的中下遊。如長江中下遊平原。
【風成平原】風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平原。往往覆蓋石礫,或積有沙丘。分布在氣候幹燥的地區。
【窪地】地表的局部低窪部分,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積水成湖泊、沼澤或鹽沼。位於海平麵以下的內陸盆地。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最低處在海平麵以下154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內陸窪地之一。
【高原】海拔較大、高度在500米以上、頂麵比較平緩的高地。一般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麵和較小的起伏區別於山地。如我國的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熔岩高原】表層為基性熔岩所履蓋的高原。如中國的張北高原、印度的德幹高原等。
【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區,如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等。按成因分構造盆地、風蝕盆地、溶蝕盆地等。
【構造盆地】地殼構造運動所成的盆地。可分為褶皺盆地和陷落盆地。
【碟形盆地】平淺的碟狀小型低地或窪地,底部較四周低數米至數十米。主要由入海河流的天然堤和波浪的堆積作用、風力吹蝕或地下水溶蝕可溶性岩層或土層,使地表沉陷而成。常見於近海平原(如我國太湖碟形盆地)、幹燥地區和黃土地區。
【壩子】我國雲貴高原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稱。見於盆地、河穀和山的峰頂麵部分,為當時重要農業生產基地和城鎮所在地。如雲南省的滇池壩子、貴州省的貴陽壩子等。
【墚】或作“梁”。我國西北黃土地區條狀延伸的嶺岡。有的由黃土塬經侵蝕分割而成;有的在黃土堆積前即為條狀延伸的嶺岡,黃土堆積後,仍具有嶺岡起伏形態。頂麵比較平緩,兩側為深穀和衝溝所切割。如我國陝北綏德一帶。
【峁】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的一種黃土丘陵。頂部渾圓,斜坡較陡。有的由塬或墚經長期侵蝕切割而成;有的在黃土堆積前即為丘陵,黃土堆積後,仍具有丘陵起伏形態。多見於我國陝北、晉西一帶。
【塬】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的一種地貌。四周為流水切割,頂麵廣闊,麵積超過數平方公裏,地表平緩,表麵有片流侵蝕,但仍保持原始堆積平坦麵的形態,是良好耕作地區。如我國隴東的董誌塬、陝北的洛川塬等。
【坪】泛指山區和丘陵區局部的平地或平原。也叫“黃土坪”。我國西北黃土地區溝穀中的黃土階地麵或平台及黃土寬溝的溝底平坦麵,在縱剖麵上一般向下遊傾斜。多是良好的農耕場所,但水土流失較嚴重。
【大陸架】也叫“陸架”、“陸棚”或“大陸棚”。沿陸地邊緣的海床向深海方麵平緩傾斜,到一定深度時坡度顯著增大。這個坡度較大的海底區域,通常稱為大陸坡。從海岸至大陸坡之間的海底區域,稱為大陸架。大陸架是沿海國家領土的自然延伸。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屬沿海國所有。
【大陸坡】亦稱“陸坡”或“大陸陡坡”。深度約自200米左右至2,440米的海底。大陸架向大洋盆地的急陡過渡部分。其麵積占海洋總麵積的11%。平均坡度為3-5°,最大達30-40°。
海洋
【海水】廣布地球表麵的海和洋中水體的通稱。海水是含有多種溶解鹽(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鈉、氯化鈣和氯化鉀等)的溶液。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鹽度平均為34.7,外海海水鹽度可達35-36,近海和河口區鹽度可低於30。海水含鹽量是描述海水特性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海水的鹽度與溫度、壓力都是研究海水的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的基本參數,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和過程,常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密切相關,因此關於海洋中鹽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的研究,在海洋科學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大洋表層海水,因受蒸發、降水、結冰、融冰和陸地徑流的影響,其鹽度分布不均。如兩極附近、赤道地區及受陸地徑流影響的海區,鹽度較小;而在北緯20°—南緯20°的海區,鹽度則較大。1902年建立絕對鹽度為海水溶質的質量與海水質量之比定義,由於絕對鹽度難以直接測量,自1982年1月1日起采用實用鹽度。實用鹽度值在數值上為絕對鹽度值的1000倍。海水表層的水溫在低緯度區高,在高緯度區低,其差可達30℃。在深1000米處水溫為4-5℃,2000米處為2-3℃,深於3000米處為1-2℃。大洋表麵的溫度變化於-2—30℃之間,年平均溫度為17.4℃。其中,太平洋最高,為19.1℃;印度洋為17.0℃;大西洋最低,為16.9℃。大洋水體大部分(75%)的溫度在3.5℃。海水的溫度對大氣溫度有很在影響,它能使地球的氣候發生變化。
【海水密度】單位體積中海水的質量的分布及變化與海水的運動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其倒數,稱為比容(單位質量海水的體積)。海洋學所采用的密度,是海水密度與4℃時蒸餾水的密度之比。因為4℃蒸餾水的密度可取為1,所以在此定義下密度與比重有相同的量值。海水密度和比容隨溫度、鹽度和壓力(深度)的變化而不同。海水比容在研究水團和計算地轉流時,也是重要的測量值。
【水色和透明度】人們在岸邊或船上所看到的海洋的顏色,稱為海色。它是由光從海麵向大氣的反射、海洋水體向大氣的光輻射及海麵熱輻射組成的海麵向上光輻射的可見光光譜所呈現的顏色為海色。因此,海色常因天空顏色和海麵狀況而變化。海水的水色則是觀測者在船舷背光一側,將直徑為30厘米的透明度盤放於最大可見深度的一半的水層中,根據透明度盤上呈現的顏色,在水色計(共21種顏色,由深藍至褐色,依次編號)中對比找出與之最相近的色級號碼。號碼愈小,水色愈藍,習慣上也稱水色愈高;反之,號碼愈大,水色則愈低。透明度(平行光束通過一定厚度的海水層後的輻射通量與入射通量之比)即海水的透光性能,可用透明度儀測量;但目前仍借助於透明度盤目測。一般大洋水色高,透明度大,淺海則相反;大洋的亞熱帶海區水色最高,透明度最大,馬尾藻海達66.5米,為世界最高值,熱帶次之,寒帶更次之;寒流和暖流的水色和透明度大不相同,這與其源地的海水性質有關。
【海冰】海水經過逐漸凍結而成的鹹水冰。廣義上的海冰則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鹹水冰、河冰、湖冰、冰山等)。其結冰溫度(冰點)低於淡水的結冰溫度,且隨鹽度的增加而降低。海冰按其運動狀態分為固定冰和浮(流)冰兩大類;按其發育階段可分為初生冰、尼羅冰、餅冰、初期冰、一年冰和多年冰6大類。在大陸冰川或陸架冰滑入海洋後斷裂成的巨大冰塊中,露出海麵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稱為冰山,大者高達數十米,長度一般為數百米至數十千米;特大的冰山稱為冰島。海冰密度為0.85-0.94克/厘米3,略小於海水密度,故冰塊一般均浮於海麵。形狀規則的冰山,露出海麵部分為其總厚度的1/7-1/10;尖頂冰山露出海麵的高度,約為其總厚度的1/4-1/3。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緯度海區。在北半球冰區以3-4月最大,8-9月最小。北冰洋幾乎皆為海冰所覆蓋,北冰洋的冰山經常維持在4萬座左右;北大西尖的冰界在格陵蘭東部、中部、戴維斯海峽及紐芬蘭東南;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北部,冬季均有冰。在南半球,冰區以9月最大,3月最小。冰界分布較規則,大致呈緯向分布。固體冰分布在南極大陸周圍和威德爾海;浮冰冰界在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分別在50°S-55°S和45°S-55°S之間,南大西洋則在43°S-55°S。在南極大陸周圍洋麵上,經常有22萬座冰山在遊動。
【海洋水文預報】又稱海洋環境預報。根據海區環境特征的曆史資料和現實觀測結果。對未來的海洋環境特征值作出預報並發布公告。是海洋學服務工作之一。海洋水文預報的主要內容有海浪、潮位、潮流、水溫、鹽度、密度、海冰及風暴潮等。預報服務的對象主要為航運、水產、海上油氣探采、鹽業和國防部門等。
【海流】海洋中海水沿一定途徑(水平和鉛直方向)的大規模的非周期性流動。海流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是受海麵風的作用,一是由於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前者表現為作用於海麵的風應力,由它產生的海流為風海流;後者表現為海水中的水平壓強梯度力,由之產生的海流稱為密度流。當某種條件下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時,密度流又稱為地轉流。另外,由於大量的徑流以及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的海麵傾斜又可形成傾斜流等。此外,由於海水的連續性,一處海水流失,另處海水將流來補充而形成補償流。風是形成這種補償作用的主要原因。這不僅能導致水平方向的海流,而且導致鉛直方向的海流——上升流和下降流。如果海流的水溫與其所流經海區的水溫不同,則水溫降高的稱為暖流,水溫較低的稱為寒流,而寒流和暖流多半是偏南北向流動的海流。
【海浪】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湧浪和海洋近岸波。在不同的風速、風向和地形條件下,海浪的規模變化很大,一般周期為0.5-0.25秒,波長為數十厘米至數百米,波高為數厘米至20餘米;在罕見的情況下,波高可達30米以上。(1)風浪是在風直接作用下產生的水麵波動,風浪的基本特征是風浪中同時出現許多高低、長短不等的波,波麵較陡,波峰附近通常有浪花或大片泡沫,此起彼伏,瞬息萬變。風浪的強度(平均波高和平均周期等)決定於風速、風區(風作用區域)的長短或風時(風作用時間)的久暫。(2)湧浪通常是指風浪離開風吹的區域後所形成的波浪。並且,風速、風向等風要素的突變,也可能使風區內原來的風浪轉變為湧浪。湧浪的特征是比風浪更具有較規模的外形;在傳播過程中,其波高漸低,周期和波長漸增;波長波高大40-100倍,傳播距離可達數千至上萬千米。(3)海洋近岸波係指由外海的風浪或湧浪傳至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改變波動性質而成的一種海浪。波速和波長隨海水變淺而減小,波高亦隨之變化。此外,波形也會發生變化,直至發生近岸波的倒卷、破碎現象,同時形成水體的向前流動。
【海浪能量】表示海浪運動的一種量度。海水在波動中水質點以一定速度運動,故具有動能;水質點的位置相對於它的軌跡中心不斷地發生變化,故具有勢能。因此,當海麵出現波動時,海水便具有能量。海洋中波濤洶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若波高為3米,周期為7秒,每米寬的海麵可提供的功率為63千瓦。
【海洋內波】由於海水的密度在鉛直方向上存在著分層的差異,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內層海水也產生相對運動,從而引起波動,這樣形成的波浪稱為內波。其特點是波動主要發生在海洋內部,在海麵反而很輕微,或者完全沒有反應。內波的振幅一般比表麵波大,周期比表麵波長。內波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實際海水密度的層間變化很小(躍層上下的相對密切差也僅約0.1%),所以僅要很小的擾動就會在內部產生軒然大波。內波是一種重要的海水運動,是轉移大中尺度運動能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引起海水混合、形成細微結構的重要原因。由於內波常具有很大的振幅(有的竟達百米),所以對人類的海上生產和軍事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它將海岸上層能量傳至深處,也將深處較冷的海水連同其中的營養物質帶到較暖的淺層,從而促進生長的生長。內波導致的等密度麵的波動,使聲速的方向和大小均發生脈動,因而極大地影響著聲呐的功能,故有利於潛艇的隱蔽,而使監聽遇到困難。在海洋開發中發現,內波對海上設施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