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激勵理論做好差班工作(1 / 2)

運用激勵理論做好差班工作

“激勵”一詞,有鼓勵、推動、促進之意。在管理心理學中,激勵通常指激發人的工作動機的心理過程,亦即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心理過程。這種理論對於指導班級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班級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是轉變學生的思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德、智、體全麵發展;班級工作方法千變萬化,激勵方法是最優方法,因為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視差班工作,謀求首因效應

差班學生的心理狀況和一般學生不同。他們的認識水平低,明知思想、學習、紀律各方麵都差,但不承認差的事實,不從主觀上找原因。父母的責罵、親友的冷淡、同學的歧視、自己的悔恨,造成內心自卑外表自傲的狀況。他們對老師、父母有戒備的心理,對學校、對以往的同學都有偏見。他們在同一群體中,消極心理交相感應,互相影響,以“混一張畢業證”為目標,以“三等公民”自嘲,以“青春年少,玩個痛快”為信條,常常在一起表露“引亢高歌,人生幾何”的心態。

麵對差班的集群心理和集群行為,一般批評教育措施是難以奏效的。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學校要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消除他們的對抗情緒,化解自卑感,以謀求首因效應。具體的做法是:學校應委派有威望、有經驗的老師做班主任,安排教學水平較高,特別是他們喜愛的教師任課,並明確宣布與重點班教材相同,課時相等,要求一樣。這些措施的心理效應是:使他們感到學校、教師並沒有輕視他們、放棄他們,使他們在信任中產生想學習的期望,在積極的心理平衡中孕育出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是改變差班麵貌的首要條件。

(二)正視後進生基礎,激發期望的心理

後進生往往是學習基礎差,數理化涉及基礎知識就傻眼了,聽不懂,記不下,學不進,單元測驗全開紅燈。外語,不是讀不準、拚錯,就是“創造新單詞”,語法一竅不通。作業不動腦,老師講範例能接受,稍稍變動就束手無策,既不想問也不想搞懂。隻會抄襲作業,甚至抄也會抄錯。正視後進生的基礎,就要改變這種狀況,途徑之一就是激勵他們的期望心理。

期望,指根據以往的經驗在一定時間裏希望達到目標或滿足需要的一種心理活動。期望是行為的動力,其規律是高期望,高表現;低期望,低表現。期望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水平的高低等於期望值乘以效價的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M(激勵水平高低)=E(期望值)×V(效價)

式中的M,指個體動機被激發的程度,E指個體對實現目標可能大小的估計,它受個體的個性、情感和動機的影響,V指個體對目標價值的認識,它要受個體價值觀的製約。依據這個理論,結合差班的實際,改變後進生基礎的措施主要有三條:一是強化學習信心。經常地介紹一些名人成才的事跡,邀請原成績較差,經過努力考上高一級學校的校友現身說法。不論哪科,單元測驗成績超過原來水平的一律表揚,成績顯著的給予物質獎勵,讓他們產生學習興趣。二是幫助他們確立價值定向。價值,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追求也不同。人生最大的價值,有人認為是吃、玩;有人認為是學習;有人認為是奉獻。差班相當部分學生嚐過玩過頭的苦滋味,他們深有體會地說:“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黃金時代不讀書,即使踏上工作崗位也得補上這一課,不然肯定被社會所淘汰。”有了學習信心,有了價值定向,學生的期望心理就會被調動起來。三是從他們的基礎出發,做好目標導向工作。目標的確立要考慮整體的需要,也要考慮可能。如果目標太高,可望不可即,期望率就低;如果目標太低,就失掉了目標激勵的意義。必須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了適中的目標,適當的措施,加之個人的努力,必然取得進步。學習的進步,又產生了爭取更大進步的信心,從而在差班出現了效率良性循環的可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