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優化周圍的環境(1 / 2)

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我們把自己內部的“環境”與外部的“環境”不斷地更新與融合,因為這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

人來自於自然,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宇宙中的各種變化都能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據權威機構統計,許多在人類曆史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都是在太陽黑子活動頻繁之年出生的。我們應該了解環境,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利用環境。環境是指人和生物周圍的一切事物。這些事物能給人或生物以若幹影響。在熱帶某些地方的青蛙能夠上樹,長期生長於不見陽光條件下的魚往往是雙目失明的,這是生物受到環境的影響所致。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也是不容忽視的。積極成功的良性循環與消極失敗的惡性循環,往往區別正在於環境。

環境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分。內部環境主要是指生理環境,即機體內部的環境;外部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引起了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的交換,形成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密切關係。在實踐中,人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不斷地在變化,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表現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與個性特征。從而推動了人的生理與心理的發展。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有著巨大的差別。

一家人非常貧困,一家人非常富有,但是這兩家人關係很好。窮人家裏有兩個 1歲的小男孩,而富人家裏有兩個 1歲的小女孩,富人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因此他想和貧窮的那家人換一個男孩,將來好繼承他的事業和財產。窮人也答應了,用一個男孩跟他換了一個女孩。

那個被富人抱走的“幸運男孩”結果一點都不幸運。原來,那個孩子在驕奢中成長,沒有強健的體魄、堅韌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產和貧困的沉重打擊下,軟弱無能,每況愈下,卑賤汙穢,生不如死。反而是他的兄弟,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敢於拚搏、堅韌執著的性格,最終幹出了一番大事,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環境對人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如果現在你的處境很糟糕,請你不要悲傷,因為苦難是一種財富;如果現在你的條件很優越,就請你多想想努力打拚、奮鬥創業的艱辛,這樣可以防微杜漸。

環境對人的影響自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孟母三遷”的千古佳話,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我們來溫習一遍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

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時候非常頑皮淘氣。孟子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為教育他學好,孟母更是花費了很多心思。正是對母親教育的重視使孟子成了“聖人”,但這還要從環境說起。

最初,孟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小孩的模仿能力強,看過埋葬死人的孟子便學著玩挖墳、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有時甚至還學著送葬的人哭號。這種環境當然對孟子的成長不利,孟母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孟母決定搬家,使兒子遠離這種環境,讓他的身心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經過考慮,他們將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住,沒有想到住所靠近集市。在這樣的環境下,孟子成天接觸的是一些競相牟利的商人,他於是又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經營買賣的玩耍,並開始對商人賺錢的一套辦法羨慕起來。孟母同樣意識到了這個環境對孟子的成長不利,於是再一次搬家。這次是在一所學校的旁邊居住,孟子受到了好環境的影響,開始學習詩書禮儀,逐漸懂得禮貌和要求上進了。孟母認為這個地方對兒子的成長大有好處,終於可以放心了,於是便在這個地方長期定居下來。這就是“三遷之教”的故事。

道理其實很簡單,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現實生活是複雜的,消極環境和積極環境有時並不是能一眼看穿的,很多消極的環境都穿著“漂亮”的外衣以掩蓋其本質。對此我們要特別的當心,否則掉進了陷阱還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位高僧有一次和弟子一道路過魚市。弟子從地上隨手撿起一根繩子來,拿在手上玩。“把它丟掉!”高僧說。弟子依言照辦,但還是不解地問:“老師,撿根繩子有什麼關係呢?”“聞聞你的手吧!”高僧說。弟子對著雙手用鼻子聞了聞,大驚道:“哎呀,滿是魚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