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培養舞蹈美感(1)(1 / 3)

第一章 如何培養舞蹈美感

第一節 舞蹈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舞蹈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在人類文明曆史的長河中,舞蹈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進步。

1舞蹈的起源

據考證,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的謀生手段,以群居的方式來防禦猛獸的襲擊。這時的生產方式很簡單,生活方式也很原始,但原始人已積累了一些生產經驗,掌握了狩獵、采集的技能,而在語言還未產生,或還不能充分表達事物的狀態、事情的經過,但又必須讓別人明白這些經驗、技術或是發生的問題時,原始人隻好用四肢、身軀、頭頸的擺動來告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較為能夠讓大家共識的傳情達意的動作,成為傳授生產技能的主要手段。當然,這種動作絕不是今天舞台上所表現的形式,它或直接來源於人們的捕獵、采集和其它生活方麵的動作,或是模仿其它動物的動作等,這就是原始舞蹈的形成原因之一。

另外,在人類思維和意識處於蒙昧時期的原始社會,人們對於來自大自然方麵所造成的災難,不能正確認識,比如從天而降的雹災,傾盆而下的暴雨,山搖地動的地震,震撼大地的電閃雷鳴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各種瘟疫疾病等,在原始人的眼裏,認為這是一種神的力量的驅使,但如何才能減免這種災難呢他們惟一可使用的辦法就是通過用原始舞蹈的方法祈求神靈的大慈大悲,減災免禍保護萬物生靈。當然原始人所模仿的舞蹈動作,也是刮風、下雨、電閃、山洪等自然現象與“神”對話。時至今日,偏遠的山區鄉村,巫婆請神仍然用“跳神舞”的方法給“神”傳遞信息請神保佑。

原始人由於生產工具落後,生活條件艱辛,生存環境惡劣,人的死亡極為頻繁,為了壯大人群力量,為了生命的延續不斷,無論是原始群時期還是氏族部落時代,生兒育女是每一個成年男女的重大責任,但求愛的方式並不是像今天一樣坐在花前月下談情說愛,而是模仿動物求愛的動作形式向對方求愛,表達愛慕之情,這也是舞蹈起源的原因之一。

可見原始舞蹈是原始人在生產勞動中,為了生命的延續而所作所為。

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文史資料,也充分說明了舞蹈的源淵。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即:“古代葛氏部落進行的舞蹈是,三人手中拿著牛尾作道具,腳踏節奏,邊歌邊舞。八段歌舞的內容是:一、歌頌人自身;二、崇敬本民族的圖騰;三、希望草木茂盛;四、祝五穀豐登;五、向上天表達敬意;六、歌頌天地的功德;七、感謝大地所賜予的一切;八、願鳥獸大量繁殖,為人民提供足夠的物質”。可見先民們所作的舞蹈是與農耕與狩獵密不可分的,同時也表示出他們對“天神”的祈求以及豐收的喜悅。

《尚書·堯典》所載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即說明原始人的舞蹈是模擬鳥獸的形態來表達對狩獵成功的喜悅之情。

《路史·後記三》中記載:神農氏“桴土鼓以致敬於鬼神,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天作《扶犁》之樂,製豐年之詠”。這是說神農氏發明了耕地用的農具——犁,教先民用犁來耕地,得到了農作物的豐收。叫刑天的人,創作了歌舞《扶犁》,讚頌神農氏的功績。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上的古老岩畫,也為考證舞蹈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蓋山林在《烏蘭察布岩畫舞蹈》一文中寫道:“這些舞者形象的共同特征是,雙臂平伸,自肘部下垂,兩腿叉開,臀下係尾,實際中是模仿鳥獸的動作和姿態。而其兩腿,一般作騎馬蹲擋式,明顯地仿自獵人騎馬的姿態,保持獵人固有的姿態”。這些岩畫的舞蹈形象說明,原始人的舞蹈形式是直接來源於他們的狩獵活動的。

除文史資料的記載和稀有的岩畫的物證外,在世界各國均有至今仍深居山林過著原始生活的民族,他們的舞蹈形式和內容也可以作為活的史料,進一步說明舞蹈起源的軌跡。

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在他寫的《沒有地址的信》中這樣說:“北美洲的紅種人跳自己的‘野牛舞’,正是好久捉不到野牛而有餓死的危險時候,舞蹈一直要繼續到野牛出現,而印第安人認為野牛的出現是和舞蹈有因果聯係的”。

朱荻著的《藝術的起源》一書中說:“愛斯基摩人的模仿式舞蹈往往表演神,模仿鳥獸的滑稽形狀,他們的動作是由打擊響鼓和歌唱的節奏來控製的”。

羅雄岩在他的《中國原始舞蹈遺存探究》一書中說:我國少數民族達斡爾族的《魯日該勒》舞蹈,“表演的內容多數模擬狩獵和各種勞動生活中的動作”。

可見人類社會最初的舞蹈是與生產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是原始人在語言產生以前,或是產生以後還不夠足以說明事物的形狀、經過的情況下的一種交流信息手段。所以無論狩獵、出征、收獲、遊戲,還是治病、祈禱、求愛等等,都離不開舞蹈。

對於舞蹈的起源問題,世界各國的舞蹈理論家和藝術家,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曆史資料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各自的結論。

英國著名的藝術理論家H·艾利斯提認為:“舞蹈是表現愛和宗教感情的最古老的手段,這種宗教感情從人類遠古時期便為人所知。而這種愛的感情早在人類出現之前便已產生”。他還認為:“鳥類的營巢可能正是它們神魂顛倒的性的舞蹈的意外結果。”因而,他把舞蹈的起源歸屬於宗教,也歸屬於動物的舞蹈。

美國的舞蹈理論家孛雷爾認為:“舞蹈比人的曆史更久遠,原始人模仿各種動物,並且實實在在地學著動物追逐、逃跑、覓食、互相照顧。”

美國舞蹈理論家A·梅裏提出了這樣的論點:“舞蹈之最古老的形態是麵部表情式的,它由於原始人希望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產生。”

英國舞蹈理論家A·哈斯凱爾則認為,動物早在人類出現以前便有了舞蹈,“它們的舞蹈受到生命節奏的揭示,這種節奏博動於它們的身體和整個宇宙中,人最初的舞蹈顯然也是以同樣方式開始的。”

西方有些舞蹈家認為,“最早的舞蹈僅僅表示快樂的心情及求愛的有關動作”。(《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5版)“舞蹈可能是為了表露感情、發泄過剩的精力,也可能僅僅為了娛樂(《美國百科全書》)”,他們得出了“舞蹈源於遊戲”和“舞蹈源於對異性求偶”的結論。英國的喬治·湯姆生教授根據對原始民族藝術的觀察和研究,提出“舞蹈、音樂、詩歌”三種藝術是合一的,它們起源於人們在集體勞動中有節奏的運動。這運動有兩個構成部分——身體和嘴巴,前者發展為舞蹈,後者發展為語言。

2舞蹈的發展

舞蹈藝術的發展節奏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鼓點而前進的。當舞蹈還沒有作為一門真正的藝術而獨立時,它往往承擔著幾種直接的任務,一種是勞動技能的傳授,二是表達人的一種對自然“神”的崇敬之情,三是人們交流感情的工具,所以在原始社會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內舞蹈的作用是極為大的。

隨著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不斷總結經驗,原始人從捕獵為生逐漸轉為以農耕種植為生時,舞蹈內容和形式也出現了變化,出現了反映農業耕種的舞蹈。如:古代文獻所記的“桴土鼓以致敬於鬼神,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天作《扶犁》之樂。”(《路史·後記三》)

當人類進入農業文明之後,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也極大地豐富起來,這就為原來能與大家一塊休戚與共的氏族首領提供了坐享其成的條件,也為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藝術活動提供了可能。生產資料原始公有製也被私有製所代替,於是出現了奴隸和奴隸主。奴隸主為了加強統治,把舞蹈也當作了一種工具。一方麵培植舞蹈專職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麵確立了培訓舞蹈的教育製度。從而也導致了舞蹈與生產勞動活動的分離,原始舞蹈藝術也隨著人群的階段分化,一部分進入宮殿,一部分落入民間,這時舞蹈有了嶄新的發展。

(1)奴隸社會的舞蹈演進

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工具由石器發展為青銅器,鐵器也在農業耕種中使用,這就為人們發展生產開辟了新的領域,使人們視野更加開闊,又由於語言的產生和文字的出現,也為舞蹈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為適應奴隸神權的統治的需要,原始的祭祀求神舞發展成——“巫舞”,並有專職的舞蹈者——巫人。我國夏朝和商朝時都供養了大批專業舞人,專為宮廷享樂而用。相傳夏朝的末代統治者——桀,有女兵三萬。桀對樂舞的要求是:“以钜為美,以眾為觀”(《呂氏春秋·侈樂篇》),意即:規模要大,人數要多,講究排場,形式華美。商朝到商紂王時,“使師涓作新瑤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在出土的甲骨文中“舞”字寫為,像兩手合拿著牛尾的樣子。

到了西周,樂舞製度逐步完善,在夏、商宮廷舞的基礎上,確立了宮廷雅樂體製和樂舞的教育製度。

周王朝雅樂的重要內容是“六代舞”,相傳中國黃帝、堯、舜、禹、周的祭禮樂舞即:《雲門》、《大韶》、《大章》、《大護》、《大夏》、《大武》。其內容和形式分為文武兩類:《雲門》、《大章》、《大韶》、《大夏》屬文舞,象征以文德定天下,持龠而舞;《大武》、《大護》屬於武舞。

《小舞》是西周貴族子弟跳的六種祭祖舞。周代宮廷還有各少數民族樂舞——《四裔樂》,民間的《散樂》,大都用於宴享。周代嚴格規定各種不同規格的樂舞。如:王的舞隊用八佾,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即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即:《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帔舞》。按周朝規定:13歲學《小舞》,15歲學《像舞》,20歲學《大舞》。

周王朝還設立了樂舞機構——大樂司。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教育與演出兼顧的音樂舞蹈學校。

散落於民間的舞在這時也比較興盛,如:《詩經·陳風·東門之》載有:

東門之(東門有白榆)

宛丘之栩(宛丘有櫟樹)

子仲之子(子仲家的姑娘)

婆婆其下(樹下來跳舞)

周代《人舞》的特點是舞袖。戰國時,長袖而舞的形象在出土文物中已有不少,如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戰國玉雕舞女佩,兩個舞人,穿長袖舞衣,細腰長裙,一手“托掌”,飛舞長袖於頭上,一手“按掌”,拂垂長袖於腰側,她們相對而舞,形象優美。

這一時期世界上其它國家的舞蹈發展也是比較普遍的。如:古希臘舞蹈在生活和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男女貴族和奴隸,從小都要進行舞蹈訓練。男孩從5歲開始就學習“出征舞”,內容主要是模仿戰鬥,訓練勇敢精神。此外,還要學習宗教禮儀舞蹈。

古羅馬人表演的農作舞蹈,是在街道上以遊行隊列的形式進行的。

古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文化中處於顯著地位。以鼓點伴奏的婆羅多、那提亞嫻舞蹈,以神話為主要內容的卡塔卡裏舞蹈,以手勢為語言歌頌神的豐功偉績的卡塔克舞蹈,隨著宗教的傳播,宗教舞蹈也流行於其它國家,特別是對亞洲國家舞蹈的發展影響最大。

在美洲,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創造的拜神和巫舞,內容為模擬風、雷、電閃等自然現象和祭祀的儀式。

澳大利亞的舞蹈主要是毛利舞。

非洲舞蹈十分豐富,如恩固民族的“跺腳”舞,豪薩族的“搖晃舞”,索托族的“大跨步”舞。從上麵我們不難看出,舞蹈已從原始狀態的自娛,即興群體性的表演轉化為具有比較固定的程式和規範。尤其是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從生產和生活中分離出來,這就標誌著這時的舞蹈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封建社會舞蹈發展為——舞蹈舞台藝術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鐵器在農耕中普遍使用,農業生產有了大幅度的發展,物質財富出現了空前的富裕,為人們從事藝術事業提供了豐厚的條件。舞蹈藝術也出現了飛速的、深層次的、更加專業性的發展——舞台藝術。

我國的舞蹈舞台藝術,在古代稱作“樂舞”。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造樂府製新律,成立了專管宮廷雅舞的“大樂署”,有專門收集管理俗樂俗舞的樂府。當時,樂舞的女伎隻限在宮廷表演,供少數貴族欣賞。

到隋煬帝時,樂舞機構稱“太常寺”,到唐玄宗時,由於國力強盛,經濟發展,城市工商業發達,除設置專管禮儀祭祀的樂舞機構太常寺外,還設立了教坊,類似今天的音樂學院和舞蹈學院。那時,大臣及一般有錢人都可以在家私置女樂女伎為自娛自樂,一般平民也都能看到外來的歌舞、雜技和各種聲色娛樂。

唐朝著名三大祭祀樂舞有:

《破陣樂》是唐太宗作戰時的軍歌和戰陣,陣容壯觀,聲勢浩蕩,威振百裏。

《慶善樂》以歌頌帝王功德為內容,用兒童64人進行表演。

《上無樂》稱頌皇帝乃上天之子,居萬民之上,參加人數180人。

唐代十分重視中外文化交流,波斯舞、日本舞、印度舞相繼傳入,對當時舞蹈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唐代樂舞藝術的發展,還因為這時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舞蹈藝術家,如楊玉環、梅妃、公孫大娘等,這些舞蹈家為唐代的舞蹈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代以後宮廷舞一蹶不振,民間的舞蹈藝術卻日益發展起來。元、明、清三代,中國劇曲藝術綜合了過去的歌、舞、劇發展起來,在戲曲藝術內舞蹈獲得了一些發展。

歐洲舞蹈的舞蹈藝術興起比較晚一些,其原因是古羅馬滅亡後,歐洲開始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中世紀。這是一個封建社會時期,大約從公元5世紀—15世紀。中世紀的歐洲處於教會的殘酷統治之下,一切世俗文化包括民間舞蹈劇和舞蹈都受到沉重的打擊。演員淪為社會地位低賤的藝人。但在農村裏各種節慶活動、音樂、舞蹈的演出沒有間斷,這中間產生了一批多才多藝的職業演員,他們大量流入城市,為舞蹈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中世紀的農村,出現了第一批生活(社交)舞蹈,它們是在農村民間舞蹈素材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其中不少種類在法國各地農村中流傳下來。最為流行的是“勃蘭裏”(Branle),原意為搖擺(圓圈舞)。後來的一些生活舞蹈,如法蘭多拉、加沃特、裏頓、小步舞等都起源於這種勃蘭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