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方便群眾,造福群眾
在我們的社會裏不論屬於何種崗位,職位高低,每個從業人員做每件事情都與群眾有關。幹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服務群眾;同誌間的互相關心、幫助也是服務群眾。全國勞動模範、共產黨員徐虎,在水電修理工的平凡崗位上,長期積極主動地為居民排憂解難,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雷鋒之歌。
1975年,徐虎從郊區農村來到上海城裏,當上了房修水電工,擔負起管區內6000多戶居民的水電維修、房屋養護工作。為了方便群眾,10多年來,他不管刮風下雨、冰凍嚴寒,還是烈日炎炎或節假日,徐虎總會準時在晚上19點背上工具包,騎上他的那輛舊自行車,直奔三個“夜間水電急修特約服務箱”,按著報修單上的地址,走家串戶上門服務。10多年中,徐虎累計開箱服務3700多次,共花費7400多個小時,為居民解決夜間水電急修項目2100多個。徐虎堅持為群眾排憂解難,被群眾譽為“晚上19點鍾的太陽”。徐虎愛崗敬業,十年如一日義務為居民服務,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兩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被上海市委、市政府評為“上海市十大先進標兵”。
【小資料】
名言警句
人隻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美。
——馬克思
愛人民,愛祖國,用心和靈魂為它們服務。
——涅克拉索夫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時,也還能以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們服務。
——奧斯特洛夫斯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魯迅
2.5.2奉獻社會
1.奉獻社會的含義
(1)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是共產主義道德規範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傳統,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獻社會是指不期望等價的回報和酬勞,而願意為他人、為社會或為真理、為正義獻出自己的力量,甚至包括寶貴的生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的人,他們專注於某種事業時,關注的是這一事業對於人類、對於社會的意義,並為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奉獻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無私奉獻是最高層次的,愛崗敬業是第二層次的,助人為樂是基本層次的。奉獻三個層次的劃分是粗略的、相對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都是發展的、聯係的,同樣奉獻的三個層次也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曾說:“《孟子》上有這樣一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我看這句話說得不錯。”任何人經過艱苦錘煉、情愫升華,都是可以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邁進的。同樣,如果一個人放縱私欲、精神沉淪,也會很快墮落下去。
(2)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奉獻社會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融在一生事業中的高尚人格。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這四項規範相比較,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是對從業人員職業行為的基礎要求,是首先應當做到的,做不到這兩項要求,就很難做好工作;辦事公道、服務群眾比前兩項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作基礎;奉獻社會則是這五項要求中最高的境界。一個人隻要達到一心為社會做奉獻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了。
(3)堅持奉獻精神和利益原則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人的思想動機背後是人的利益,特別是物質利益。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為了謀取某種利益,取得並改善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毫無疑問,利益原則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最終動因。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合理地將人們的勞動付出同報酬聯係起來,使人們的付出獲得相應的利益。我們應該正確堅持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利益原則,不僅承認個人的物質利益,而且將個人利益實現的程度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鄧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倡導奉獻精神和大力開展奉獻活動,並不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原則的背離,也不是對個人利益包括共產黨員切身利益的否定,而是強調個人利益與國家和集體利益的有機統一。堅持這種統一,實質上就是正確處理個人同社會的辯證關係,這是促進個人和社會全麵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