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翟根芝中職專畢業後,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她進城打過工,賣過菜,當過“二道販子”。在一家飯店打工時,她發現肉鴿的銷路不錯,於是就產生了自我創業的念頭,下決心要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自己辦一個養鴿場。2000年3月份用籌集的7000元錢買了200對美國皇鴿,她一邊翻書一邊去向老師請教,她說:“上學時老師還不太認識我,如今我成了老師家的常客。”每天早晨迎著晨曦,聽著鴿叫,她早早地為鴿子喂水、喂食,人瘦了許多。她說:“幹自己的事,掙多掙少,心裏踏實,過得有滋味”。到年底她又買了200對種鴿。如今她的養鴿場種鴿已繁殖到8000多對,占地10餘畝,並雇了十幾個年輕人做幫手,成了當地有名的“養鴿大王”。
3.高職生的創業優勢
在當前畢業生就業難的呼聲中,眾多的學子們手捧厚厚的自薦材料四處求職,為理想工作而執著奔波,飽嚐酸甜苦辣。不少有識之士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提出了這樣的思路:當你為找不到如意的“飯碗”而發愁時,是否想到自己也能造個“飯碗”?要知道,從“找飯碗”到“造飯碗”,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其結果卻迥然不同。單純的“找飯碗”,隻是有限的工作崗位在學子之間的選擇,這個選擇是通過競爭,通過“找”來得到的。而“造飯碗”不僅能為自己解決就業問題,並可以為他人提供就業機會。這一“找”一“造”之間,把減法變成了加法,甚至乘法。畢業生創業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比爾·蓋茨並非畢業於哈佛大學,但他是學生創業的一個成功典範。在國外,高校畢業生根本沒有國家分配的概念,都是自謀職業,“創業當老板”是大多數人孜孜不倦的奮鬥目標。對高職生來說,自主創業是一條光明之路,希望之路,他們擁有創業的相對優勢。
(1)集知識與技能於一身
高職生在學校通過三年學習,不但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實踐技能。同時高職生的書麵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和使用現代化設備的能力等在學校已得到初步訓練。當這些知識和技能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轉化為一種職業能力。這種職業能力是創業者必備能力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在創業實踐中直接發揮作用。
(2)青年人思想解放,敢於創新
同其他青年人一樣,高職畢業生也具有好動、好勝、好奇的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才有利於青年人的創業活動。
高職生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正處於心理的發育亢奮期,生命力高度旺盛。這個時期年輕人的情緒和情感不僅豐富多變,而且具有複雜性和強烈性。當確定要為某一目標而奮鬥的時候,這種激情便會成為激發學習和創業行為的巨大熱情,成為促進事業成功的強大內驅力,從而有利於事業的成功。
(3)改革開放為高職生的創業提供了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民營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而這些企業又多是傳統工業、商業及服務業,並不需要太高的學曆層次和高新技術,非常適合高職生進行創業。
(4)創業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
專家們把當今時代的大中專學生稱為“具有創業精神的一代人”。據我國有關資料顯示:
2001年底,全國大約有小型私營企業2500萬個,從業人員達2700萬,其中年齡在2034歲的約1600萬人,占59.3%。可以說,這個時代是創業的時代,是青年人發展的時代。
(5)國家為畢業生創業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幾年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製定一係列相關政策,鼓勵畢業生各種渠道、各種形式就業,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這些政策,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現時,越來越多的學生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創業優勢,抓住大好時機,大膽突破就業謀生的傳統思想禁錮,勇敢地放飛自己的夢想,投身於創業立業的滾滾大潮,奮力拚搏,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李登海畢業於山東省萊陽農業學校,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自己老家——後鄧村建起了農業試驗站。通過20多年的努力,先後搞了2000多個組合,記錄了50萬個數據,培育出聞名於世的“掖單”係列玉米良種,年種植麵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麵積的38%,實現了玉米單產超過1500公斤的夢,世界玉米單產記錄在這個中職生手裏不斷被刷新:
1649.2公斤,1925.2公斤,2017.6公斤,2092.58公斤……。原來的實驗室變成了“山東省萊州市農業科學院”,創辦的登海種業有限公司變成了深圳的上市公司,原來的公務員變成了市價10億元人民幣的科學家。麵對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農業和農村科學技術谘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等榮譽稱號,他說:“我要在這片土地上幹大事業”。李登海以玉米就是他的命,開創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成為中國的玉米雜交之父,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職校生也能創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