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祭拜故人(1 / 1)

如何祭拜故人

亮相

作者:湯湧

對於東方人來說,如何祭祀故人,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政治。

皇帝拜謁曆代祖宗的陵寢,是曆朝曆代的大事,也很花錢。中國人一般來說會“敬鬼神而遠之”,我們的傳統不會選擇把死者葬在住宅或者辦公室門口,大多數都會有一定的距離。

明朝的皇陵在昌平,這對當時的交通來說也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皇帝出行要保障有力,沿途供應食物飲水休息點,一來二去也得兩三天。明清的皇陵往往是一片建築群,包括給皇帝歇腳的地方。

有些皇陵離皇帝的住處比較遠,比如明朝的鳳陽皇陵(安徽鳳陽)和明孝陵(南京),皇帝往往會派遣太子或者親王祭掃,離開京城幾個月後果可能很嚴重。和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的皇帝更喜歡出行,也強調自己的體力和遊牧民族勇武屬性。

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都曾經多次出巡,去祭掃關外的陵寢,其中包括比努爾哈赤還長的祖先——他們都是被追認成的皇帝。

路線必須按照輩分來,所以清朝的皇帝一般到了沈陽也不休息,也不去努爾哈赤的福陵,而是直奔他們爺爺的爺爺的……總之輩分最大的,然後次之,然後再往回走。然後才是遵化的清東陵,這對皇帝的體力也是一種要求。所以道光之後,再也沒有一個清朝皇帝走過這趟路線。

不要小看這種公費旅遊,這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動,皇帝會接見關外給他們家守著皇陵的老親戚、訓練八旗的將軍、滿人最早的盟友蒙古王公,認識他們,跟他們聊天,這些保守勢力是他的立國之本,哪天漢人反了,皇帝覺得這些人是可以為他拚命的。

死者的政治待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宮廷鬥爭,比如朱厚熜(嘉靖)繼承了堂兄的皇位之後,堅持要追認自己的爸爸做皇帝,稱“皇考”(清宮劇裏的皇阿瑪的書麵表達),這引起了大臣們的拚死反抗,認為是踐踏宗法製度,理論上,他繼承的是堂兄的皇位,就應該管自己的大爺叫皇考。

現在看起來一個很無聊的爭論,當年卻是真理討論,多少進士、庶吉士、翰林為這件事屁股都被皇帝打開了花,最後,皇帝贏了。

把爸爸追認成皇帝,很直接的一個好處就是會有人時時祭掃,而不會像一個藩王的陵墓一樣,很快就荒涼長草。

清朝的皇帝把祭祀誰的決斷權收歸了自己,不僅僅是本朝的,還有曆朝的。他們通過祭祀死者的方式表達官方曆史觀點,清朝有曆代帝王廟(阜成門北大街,現在的159中學),這份冗長的皇帝列表上溯到伏羲,對他們不喜歡的皇帝則一概清理出局,比如西晉司馬家的“篡位者”、隋煬帝這樣的昏君。乾隆把建文帝列入了祭祀範圍,還把漢昭烈帝(大家一般叫這人劉備)列為正統,把曹操曹丕孫權這樣的人都攆走了。

那幾個傳說中的好皇帝特別受尊重,康熙曾經親祭曆代帝王廟,上香,並在伏羲、神農、黃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禮,奠帛、爵,讀祝文。這是超規格的待遇,目的是警醒自己,以及表達自己想做好皇帝的決心。其他時候,帝王廟一般都是由皇帝派遣代官來磕頭。

雍正時皇帝親自祭祀過文廟(以前是大學士去),從此定下了春秋祭祀孔子的禮節,皇帝要二跪六拜。雍正是一個重用漢人和帝王術的皇帝,他會去給孔子磕頭,卻顧不上去關外和八旗老鄉親結交,這和他的工作側重點有關(不過一個人天天處理各地來的小報告批示“知道了”應該也無法出差和旅遊了)。

毛澤東是利用葬禮和祭奠表達自己觀點的高手,比如1972年陳毅元帥去世之後,毛澤東突然決定參加陳毅的追悼會,此前一年林彪剛剛在蒙古墜機死去,毛的出現,是對老戰友的安慰。

關於中國人拜祭死者的細微精妙之處,在西方人看來可能很難理解,跨文化的溝通非常困難,以至於西方人可能根本懶得去解釋和研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