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三

她回去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上網搜索有關資料。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蚯蚓的拉丁學名為Pheretima,用於中藥,叫做“地龍”。世界上的蚯蚓大約有兩千五百種多種,中國的大約有兩百種。蚯蚓是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蚯蚓的消化係統發達健全,分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循環係統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呼吸係統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通過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各部分;神經係統為典型的索式神經,外周神經係統由每條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進行傳導和反,腹神經索中的三條巨纖維貫穿全索,傳遞速度極快,反應迅速;生殖係統是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複雜;……

這些,都使陳靜聯想到了人體的結構。這方麵,是她與男友互相探索身體時,才體會到了的。那些孔道及淋巴,以及舌頭進入口腔後的濕滑纏繞,乃至把對方的津液吞咽進食道時的感覺,就猶如蚯蚓身體般的輕柔蠕動;心髒則像一個裝了實驗青蛙的口袋,在薄薄的皮膚後麵劇烈跳躍;血管不停地收縮放射;腹部以下鼓起了堅實的小型包塊,喻示著脂肪顆粒在大地上的廣泛存在;而體內必定錯綜著七彩顏色,任憑河網一般的稚嫩線路穿越;生殖器官也是置於體節深處的,陰莖在裏麵拱動土層,而子宮不停地悸動呻吟……以前,除了自身以外,陳靜從來沒有這樣去接觸過任何一個人體。那初次的感受,令她幾乎昏暈。但那可是完全異狀的另一個世界啊,她竟然貿然地與他互相深入了。她不了解他,卻哆嗦著開始了對他的探索。這樣的一種近於悖論的現實,就似乎決定了很多要命的結局。人們日常所謂的生死,不過就是如此嗎?

維基百科的資料也講到了蚯蚓的生命是如何結束的:

“蚯蚓的活動溫度在五至三十攝氏度範圍內,零至五度進入休眠狀態,零度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二十至二十七攝氏度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二十八至三十度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三十二度以上時生長停止;十度以下時活動遲鈍;四十度以上時死亡。”

讀到這裏,陳靜不禁強烈地感覺到,決定蚯蚓生死的不是食物,而是溫度,而且與人類相比,蚯蚓對溫度要敏感得多,也要脆弱得多。陳靜與男友在酷熱的夏天,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裏,大汗淋淋地做愛,也沒有絲毫感覺到死亡迫在眉睫呀。如果在那種時候,就意識到死亡了,他們還會做下去嗎?——或者,會做得更爽呢?現在想一想,才有些後怕了。另一點則令她感到奇怪,就是在以上的介紹中,並沒有說到蚯蚓的壽命是多長,也就是在自然條件的允許下,這種全世界大約隻要有土壤的地方就會存在的動物,如果不是主動爬到外麵的世界去,任憑太陽把自己曬死,其生命又能延續多久呢?

陳靜的心情變得更加的微妙了。她做了進一步的查閱,就好像從維基百科的蚯蚓詞條中,可以了解到男友的去向。原來,蚯蚓的壽命,隨著種類與生態環境的不同而有差別。雙胸蚓在幹旱、貧瘠的條件下,壽命僅為兩個季度,而在較好的環境條件下,其壽命可延長至兩年多。環毛蚯蚓多為七至八個月……在理想條件下,蚯蚓的潛在壽命要更長些,如赤子蚯蚓壽命可能達到四年半,正蚓為六年,長異唇蚓為十年零三個月……

那麼,那在夜暗中閃閃發光的王者蚯蚓,又能活多久呢?它能活上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嗎?

一千年呢?

五千年呢?

它能永生嗎?

而問題似乎並不在於蚯蚓的生死,而在於它們爬出來究竟要做什麼,它們為什麼要以迫切的心情,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再返回地下——那裏才是它們的家園。他們似乎是對自己的故國厭棄了。啊,不,這樣去想,便是褻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