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香港影界奇才三突破性形象:人物個性鮮明的至高峰(1 / 2)

獨樹一幟的香港影界奇才三突破性形象:人物個性鮮明的至高峰

八零年代初期,邱先生開始與個人風格明顯的導演合作,更開啟了人生榮譽的高峰。這個時期,他也還是以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為創作根本,因為有了人物便有了視角,便存在了看待事物的方式,更會與社會進行碰撞而形成強烈的衝突,得以震撼人心。

1993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阮玲玉》

1989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胭脂扣》

1987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地下情》

1986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女人心》

1983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投奔怒海》

許鞍華的電影,常以人物在時代或者政治環境中無論如何掙紮,均逃脫不了命運的桎梏為主題。《胡越的故事》(邱剛健擔任編劇顧問,並且撰寫後半部分劇本)和《投奔怒海》是他們合作的代表作。此時離開邱先生創作“本來我想用恨來報複,結果我失敗了,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天地下從來沒有人用過的,那就是用愛來報仇……”(《愛奴》)這樣的劇本不過十年。

《胡越》和《投奔怒海》都屬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這兩個劇本結構和節奏較快,場景和故事產生了極大的互動,情節設置和台詞更臻成熟,人物親近感極強,脫然而出。邱先生對於這一切,仿佛信手拈來,絲毫思維沒有阻滯。

邱先生說:“《投奔怒海》那個劇本寫了七萬字,非常厚,但卻是沒有經曆過政治動蕩的人關在書房中寫出來的,聽了上百遍莫紮特的《安魂曲》。其實是完全天真的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描述和構架的劇本,所以作為編劇覺得自己還蠻職業的。

劇本交給許鞍華,她看過後沒有提什麼意見,後來影片是非常忠實劇本拍的,並曾言這是她看過最好的劇本。

日本攝影記者芥川登上越南采訪,遍地的生機令他心生歡喜,但當他無意間走進城市的另一角,結識當地女孩琴娘後,方知之前所見不過是政府特意為他這樣的外國記者安排的粉飾太平的假象。

在琴娘並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戰後唯一留下來的某酒吧的老板娘,及她的正想方設法逃離越南的情人祖明等人的被政府任意踐踏的尊嚴,強烈地觸動著芥川敏感善良的心,盡管他並無徹底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卻仍是盡力給予幫助,以至於自己也丟了性命。

《投奔怒海》中有一個幹部阮主任的形象。他年少參加革命,但因為曾在國外留學,保留了相當的“洋習性”,革命成功了,但理想失卻了。當年逆出天的青年,如今隻能在體製內用無法改變的西方習慣來對現狀做微弱的反抗。

這個人物亦可看做是神來之筆,主角們都少變化和前世今生,而阮主任竟然有著體製內人反體製的精神。

《投奔怒海》中所有的主角都為自由和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無論結局如何,反抗和向往都不會隕落。雖然是現實主義題材,但這個主題竟然和他七十年代擅長的那些作品暗合,隻是換了一支筆,寫出了新的意境。戲劇化和現實性的溶解,糅合到了極致。

和《投奔怒海》比起來,《胭脂扣》並非是邱先生的原創故事,與原作也不盡然全合,但它的成就是斐然的。邱先生對於劇本故事的掌控在當年製片公司的幹涉下,是要高於導演的。以至於幾十年間,關錦鵬都在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