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口才,利人利己
說話,是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規範的總稱。對於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說話方式;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說話方式——一個女人隻要同別人交往,就不能不會說話。如果你隻注重了自己的形象和外表,而沒有在自己的言談上下工夫,連最起碼的說話方式都不懂,那同樣不會達到良好的社交效果。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漂亮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可以說,出色的美貌是女人的一種競爭力。但天生貌美如花的女人有幾個呢?而與美貌相比,良好的口才更是女人脫穎而出的資本!做人需要智慧,做女人則更需要智慧。想把自我、事業、家庭三者完美地平衡起來,需要極高的做人功夫。隻有把事情辦得妥妥貼貼,把每句話說到人的心坎裏,才能達到這種自如和優雅的境界。這種說話辦事的本領並非來自天賦,而是需要女人獨特的敏感和悟性,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總結、思考,把它與自己的生活融會貫通。
王芳和張路先後向同一位老人問路。先是王芳遇見那位老人。她看見老人就嚷道:“咳!老頭兒,往操場怎麼走?”老人聽了氣得目瞪口呆,隻看著王芳不做聲。後來,張路遇見這位老人,她禮貌地向老人走去,說:“大爺,您好,您看到一個穿紅色格子上衣的年輕女子往哪條路上去的?”老人聽後,十分愉快地給張路指引了去向。
同問一個對象,其效果卻迥然而異,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就在王芳問話不注意基本的禮節。一個“咳!”,粗野唐突,缺少教養,見到老人家沒有禮貌,老人聽了當然不是滋味,必然反感、生氣。而張路則不同,她言語舉動都講究禮貌,於是老人愉快地為她指引了去向。所以交談中,表達者是否注意自己所處的角色身份和基本禮貌禮節,直接關係到交談的成敗。
有一次,王秀芳打算去拜訪著名的書法大師,想為自己的奶奶求一幅字做為生日禮物。她不認為這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以為既然已經讓朋友約好了大師,自己隻要過去現場跟大師說說寫什麼就可以了,就跟去超市取個東西一樣隨便,於是早上起床後匆匆就出發了,連衣服都沒仔細挑選一下。
到了大師家裏,一見麵,王秀芳就冒失地說自己是來取字的,是某某介紹來的。大師一看王秀芳慌慌張張的樣子就心生不喜,再一看她穿的帶洞的新潮牛仔褲更是“不堪入眼”,再加上王秀芳說話也一點兒沒有謙虛、禮貌的樣子,於是大師氣呼呼地說:“誰介紹你來的啊?我怎麼不知道?誰介紹你來的你找誰要去!”說罷就轉身回書房,把年輕人晾在了一邊。
王秀芳一時尷尬,於是找到了引見自己的朋友,頗為生氣地描述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聽了她的話,再一看她的樣子,一臉無奈地說:“你也不想想,哪個名聲在外的書法家不喜歡別人畢恭畢敬地尊敬他啊!你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人家能喜歡你嗎?再說了,我以為衣著外貌是常識呢,就沒提醒你,去見大師這麼講究的人,誰讓你穿成這樣子呀?”
王秀芳一聽頓時啞然,就是因為自己說話不懂禮貌,才讓自己失去了好機會。因此,女人要懂得:工作中、生活中,若你有求於人,就得在打交道的過程中先做好準備工作,最起碼得搞清人家忌諱什麼、討厭什麼。如果像王秀芳那樣冒失地闖過去,一句話不對,惹得對方發了火,不僅你的事情辦不成,連帶別人也不高興,這豈不是損失太大!連禮貌都不講,人家還怎麼跟你講事情呢?
有些女人是天生的社交高手,這不是因為她們擁有傾城的外貌,而是因為她們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能妙語連珠,博得滿堂彩。會說話的女人能適時送出讚美,讓人聽了如沐春風;會說話的女人,能讓批評也變得悅耳;會說話的女人懂得什麼時候該溫柔婉轉,什麼時候該仗義執言;會說話的女人麵對不同的人,會采取不同的語言策略;會說話的女人能適時轉變話題,以免氣氛冷場。
因此,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你可以沒有金錢,你可以沒有地位,但你不能不懂得說話。女人一定要學會說話,這樣你就會發現,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你自己也正被別人尊重著!
做好說話準備,三思而後說
現代女人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忽視了說話的技巧。有些女人不假思索按照自己的意願說話,傷害到了別人,自己卻一無所知。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因此,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學會三思而後說,學會在說話之前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就可以對別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相互的關懷和理解,讓語言更加柔和與委婉,讓人際關係更加和諧。要像打扮你自己一樣用心打扮你的言語,才能夠讓人舒服地與你交往,從而願意成為你的朋友。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好說話的分寸,三思而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