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震知識(1 / 3)

地震名詞

震源: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中:

震源在地麵上的垂直投影,地麵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地麵最早受到震動的地區,也是地麵震動的中心地區。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如圖5所示。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麵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前震:

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

主震:

當某地在一段時間內發生一係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

餘震:

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類型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岩石破裂、錯動等原因產生的能量急劇釋放,以震動波的形式向四麵八方傳播出去,引起地麵的震動和房屋搖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的原因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這類地震發生在火山活動區,約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礦井塌陷等因素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發生比較少,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發生這類地震比較少,僅在某些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麵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震級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量級。中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裏氏分級表,從1級到9級,共分9個等級。地震震級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

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沒有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烈度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麵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個級別,從1度到12度。度數低破壞性低,度數高破壞性大。見表3所示。

表3中國地震烈度表

烈度說明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