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團結互助才能和諧共處(1 / 2)

各位領導、評委、朋友們:

大家好!我叫馬漢琴,來自機關教育科。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團結互助才能和諧共處》。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描述的世外桃園景象曾讓多少人向往和憧憬。是啊,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和諧能產生美,和諧更能生發力量。

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人類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政治和諧與社會和諧,尤其是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人們更是嚐試著對美好未來的探索。京都議定書的廣泛認同,“非典”時期手牽手的互幫互助,印度洋百年罕見的大海嘯麵前人們的肝膽相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麵對現有的矛盾與問題,我們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以及開闊的胸襟和視野。音律和諧,必能彈奏出優美動人的樂章;社會和諧,必將帶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麵。

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那麼,構建和諧社會,要靠什麼?僅僅依靠法律和製度規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而誠信友愛則為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土壤。何為誠信友愛?正如胡錦濤同誌闡述的那樣,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曆史經驗也一再證明:判斷一個群體是否健康、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標誌,就是看它有沒有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

幾年前,我教過一個學生,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離異了。讀二年級的時候,父親也丟下她離家出走了。一夜之間,她成了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

就在她困惑無助的時候,周圍的人向她伸出了友愛之手。監獄領導和學校領導研究決定,共同負擔她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到18歲,並安排她在學校住宿;全體師生為她捐款捐物,教她洗衣洗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這個學生已經長大成人,有了一份工作。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奉獻愛心的人,這個孩子怎麼能完成學業?如果沒有這些奉獻愛心的人,這個孩子幼小的心靈將會埋下怎樣的陰影?如果沒有這些奉獻愛心的人,這個孩子怎麼能茁壯成長?

在我國儒家倫理思想中,“和諧”、“互助”、“仁愛”等道德觀念被人們推崇備至。仁愛倫理要求人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社會上的困難人群以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

我到教育科雖然隻有一年的時間,從事教育改造工作不長,但卻深深感受到了我們監獄對服刑人員的真心挽救和關愛之情。

記得服刑人員郭某,99年入獄以來,因哮喘病伴肺氣腫,長期住院,為了讓他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經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監獄為他辦理了保外就醫手續。可這7年裏,他的父母已經雙亡,已無處可居。得知他的艱難處境後,監獄領導十分擔憂,立即派人與襄樊市司法局聯係,協助解決了他的生活安置問題。這件事無論是郭某本人還是那裏的村民們,無不感歎我們監獄對服刑人員的關愛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