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意誌,歐洲經濟的火車頭(1 / 3)

德意誌,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封麵報道

作者:陶短房

導語:不論是在烏克蘭危機中與俄羅斯政治強人普京折衝樽俎,還是在希臘危機中和反複無常的希臘“欠債政府”反複糾纏,德國總是作為歐洲陣營中“頭號主角”出場,並擔當“歐洲代言人”的角色,這絕非偶然,事實上如今的德國,已不折不扣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自2008-2009年以來,歐盟暨歐元區的經濟表現一直差強人意,2014年歐元區和歐盟GDP增長分別僅為0.9%和1.4%,和年初“穩定複蘇”的樂觀預期相比反差強烈,其中四季度環比增長更僅為0.3%和0.4%,表明複蘇整體進程依舊差強人意。盡管5月5日,歐盟委員會將2015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從3個月前的1.2%上調至1.5%,但這是建立在油價維持低位和歐元繼續“放水”的基礎上——且還要看一直試圖“賴賬”的希臘給不給麵子。

一枝獨秀

而德國的情況卻是“風景這邊獨好”。2014年,德國GDP同比增長1.5%,遠高於2013年0.1%的增幅,其中四季度環比增長0.7%,遠好於三季度0.1%的環比增長,顯示出良好的勢頭,也表明盡管烏克蘭危機所引發的對俄經濟製裁讓德國“很受傷”,但德國的經濟自愈合能力是非常強大和可信賴的。與之相比,法國2014年GDP同比增長僅0.4%,其中四季度環比增長僅0.1%,低於三季度的0.3%;英國2014年GDP同比增長雖高達2.8%,但四季度環比增長僅0.6%,雖連續八個季度正增長,卻創造了三個季度最低值,露出後勁乏力的苗頭;意大利2014年GDP同比錄得-0.4%的負增長,雖好於前一年的-1.9%,卻仍表現出複蘇遙遙無期的頹勢。

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政府預算盈餘高達119億歐元,相當於GDP總量0.4%。

德國經濟的強勢是全麵的:2014年民間消費增長1.1%(前一年為0.8%);政府消費增長1%(前一年為0.7%);設備投資增長3.7%(前一年-2.4%);建築投資增長3.4%(前一年-0.1%);對外出口同比增長3.7%(前一年1.6%),進口增長3.3%(前一年3.1%)。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德國實際工資收入增長速度創2011年以來最快水平,極大支撐了民間消費能力的增長。

德國經濟的強勢激發了整個歐洲對其更高的樂觀預期:德國智庫Ifo6月17日將其對2015年德國GDP增速的預期從去年底的1.5%上調至1.9%,理由是“就業市場改善,家庭收入預期增加”,而德國政府和央行的年度GDP增速預期則分別為1.8%和1.7%。

盡管今年一季度德國GDP增速意外有所收斂,隻有0.3%,但外界對德國經濟的樂觀憧憬仍然在持續,因為在他們看來,製約德國經濟走強的因素(包括出口下降、希臘危機蔓延等)不足以抵消促進其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內需增加、就業前景良好,以及油價低位平穩等。

帶動作用

在東西德統一之初,歐洲人曾擔心一度經濟繁榮、但在“馬克泡沫”被美國強力擠爆後一度聲勢不再的德國,會因背上沉重的“統一包袱”而步履維艱,但不到20年功夫,整個歐洲已發出一片“德國是歐洲經濟火車頭”的驚呼聲。

盡管人們公認,歐元區的形成和歐盟一體化的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是德國和法國這“兩根支柱”,但德國無疑發揮著最大、且越來越大的作用。歐元區經濟的核心——歐洲央行實際上是以德國聯邦央行的模式建立,從而切斷了各成員國政府從央行獲取資金的內部融資渠道,令“德國製造”品牌效應突出、出口能力在歐盟名列前茅的德國憑借外部融資渠道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最大受益者。相對於管理紊亂、運作程序繁瑣、決策機製臃腫的歐洲央行,德國央行更穩健、靈活和更具行動力,在歐元區占據了越來越具決定性的發言權。

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令歐元區各國迫於現實性危機,開始不得不直麵歐元區財政一體化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要求歐元區成員國政府未來財政預算和經濟政策需要得到歐盟機構的“背書”,而這在德國“風景這邊獨好”的大背景下等於讓德國獲得對歐元區各國財政、金融政策更大的輻射力,因為相對於歐盟和歐元區,德國財政紀律、財政平衡和財務能力都明顯“健康”得多,可以輕易占據歐元區財政平衡問題的道德製高點,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借歐盟和歐元區之手,以“整頓財經紀律”、“加強抗風險能力”等名目,向歐洲其他國家施加更多、更直接的經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