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賀電裏的外交秘密(1 / 3)

賀電裏的外交秘密

外交誌

作者:吳德廣

導語:賀電外交、電話外交見證中美關係的發展過程。對於那些成功連任的美國總統,中方發出的賀電中,通常隱含著中國領導人對過去4年裏中美關係發展狀況的看法。

通常說,隻要在“外交”一詞之前加上一個限定詞,它就成為廣義外交的一種表現形態。雙邊外交、多邊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科技外交等等,不勝枚舉。在禮賓司任職時,處理賀電業務多、急、份量重,我常說它是“賀電外交”。

“打官腔不能用”

在國家獨立日、國慶日、建軍節等重要節日,或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就任、國王登基、建交周年紀念日、友好條約簽訂周年、國際會議開幕日、重大工程竣工日等,各國領導人、有關部門或有關團體負責人,視相互關係情況,會向對方相應部門或人員表示祝賀。這些都是“賀電外交”之列。

賀電和賀函是最常用的祝賀方式。國家領導人、外長、駐外使節一般采用外交函件、外交電報或正式照會的方式發送賀函、賀電。領導人的賀電可通過有關駐外使領館轉遞,也可通過電報局或經電傳直接拍發。

在我剛進禮賓司時,時任禮賓司副司長高建中專管賀電和賀函業務,同事稱他是“賀電專家”。以前我覺得辦賀電的案子並不困難,查查檔案,套用現成的格式,一篇賀電草稿就完成了。但每次看見高副司長拿著周恩來總理親自修改的賀電批件,我深知這項工作重如泰山。

起草禮儀文書,應當準確地表達出禮儀上的要求。根據不同時機和對象,力求把電文寫得恰如其分,恰得好處。有時候,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寫進一定的實質內容。文中涉及時間、地點和其他有關資料,都必須經過核對,做到翔實可靠。切不可把賀電賀函寫成為“應景文電”或“框框賀電”。

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主席曾批評一份致非洲某國總統的賀電草稿是“打官腔,不能用”,後指定喬冠華另行代筆起草。這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阿爾巴尼亞怎麼成了明燈呢”

1966年11月以毛澤東名義發出的《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公布後,可謂是家喻戶曉。文中稱“英雄的人民的阿爾巴尼亞,成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明燈”,把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讚揚為“聳入雲霄的高山”,把中阿關係比喻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賀電的有關內容和段落還被編成“毛主席語錄歌”。

關於這一賀電,當時毛主席的阿語翻譯範承祚(後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回憶撰文說:當時,他奉命長住釣魚台,參與籌備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阿爾巴尼亞祝賀事宜。代表團團長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康生,康生親自抓賀電的起草。由於他對初稿不甚滿意,他把中聯部副部長、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叫來,親自交代,並指示範承祚為後者提供材料。

最後的基本稿就出自王力筆下,隨後送康生,他滿意有加,把這份賀電呈送毛主席審閱。毛主席未改動一個字,便在落款處用毛筆簽上了“毛澤東”三個大字,不僅正本簽了,連副本也簽了。

毛澤東是否看過這封賀電呢?事實上,這類電報很多,毛澤東未必每一份都親自過目。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那份賀電的內容,當時毛主席不知道。以後他知道後說:阿爾巴尼亞怎麼成了明燈呢?它各方麵都不行,工業、農業生產都不好,中央的領導人也不團結,他們是極“左”的。

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召見張春橋、王洪文,談中共“十大”的政治報告和修改黨章問題時。毛澤東忽地談起外交部最近的一份簡報。那時“毛澤東又說起對外交部的意見:‘明燈’是用我的名義寫的,我就沒有看。凡是這類屁文件,我就照例不看,因為不勝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