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莫為名利遮望眼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在國內的數學擂台賽上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經過自己的苦心鑽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隻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並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誰知,幾天後,卡爾丹諾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將成果攫為已有。他的做法在相當一個時期裏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於天下了。現在,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科學騙子的代名詞。
宋之問、卡爾丹諾等也並非無能之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都是很有建樹的人。就宋之問來說,縱不奪劉希夷之詩,也已然名揚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俗話說,錢迷心竅,豈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竅。一旦被迷住,就會使原來還有一些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裏糊塗,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老百姓都不齒的肮髒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求名並無過錯,關鍵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樣,必然會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經驗要訣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誌就是這個意思。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我們所說的忍名讓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生命題。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少一點貪欲,多一點忍勁,莫為名利遮望眼。
東坡先生說得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隻是對於那些還有一點正義感,有一點良知的人,麵對不該屬於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辦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
寬以待人,成就自我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襟懷坦蕩、胸懷寬闊的人會善於寬容他人,因為他們懂得寬容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心胸狹窄隻能加深誤解和折磨自己。
曹操在和袁紹的戰爭中,曹操大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分賞給軍士。在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都是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
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便不再問。
曹操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分析得十分清楚。袁紹雖然失敗了,但勢力還尚存,而且背後的劉備和孫權也在伺機而動。當此之時,穩定人心才是當務之急。曹操焚書不究,使通袁叛曹的人免去了一塊心病,為了報恩,他們必定會拚死向前,任曹操所驅使,曹操不僅因此獲得了人心,而且也獲得了心胸寬廣的美名,真是一石二鳥之舉!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從椅子上越牆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裏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翻過牆,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後小和尚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長老,他原來是跳在長老身上。小和尚倉皇離去,這以後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著長老的發落。但長老沒提及這件事。小和尚從長老的寬容中受到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翻牆,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
通過上麵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故事裏的主人公後來之所以能有所作為,與當初長老的寬容不無關係,可以說寬容是糾正錯誤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