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從表麵上看,國家經濟比較繁榮,社會相對穩定,人民基本小康。然而,在這虛假繁榮的背後卻掩蓋著許多問題。在國際上,周邊環境極為不好,北麵有韃靼經常進犯邊境,東麵有倭寇時常騷擾百姓,搞的皇上很是頭疼;在國家內部,嚴嵩操縱國事,壓製民主,欺上瞞下,中飽私囊,弄得朝野怨聲載道。至於更深層次的問題,如貧富差別造成的階級矛盾,官員貪汙腐化,司法腐敗,軍費開支不足,國家儲備不足等等,都被嚴嵩等人所掩飾。朝野上下,要麼屈於嚴嵩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要麼是嚴嵩專製政策的獲利群體,正好渾水摸魚。
楊繼盛就是在這樣的國情下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的。在嚴嵩已經把持了政府,與嚴嵩保持一致就是與皇上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楊繼盛有三條路可選擇:一是阿諛取容,投靠嚴嵩,爭取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二是對嚴嵩的所作所為睜隻眼閉隻眼,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對得起皇上就行了。三是為社稷故,為保大明天下,勇敢地站出來與嚴嵩一夥作鬥爭。是對皇上的忠心、是正義感、亦或是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需要,楊繼盛選擇了後者。他在兵部任職時,給皇上寫信,批評北方前敵總司令仇鸞妥協誤國。結果受貶職處分。後來仇鸞賣國求榮的奸情暴露,楊繼盛才得以複出。此時,嚴嵩與仇鸞的關係早已惡化,嚴嵩念楊繼盛首反仇鸞,一年之間四遷官職。然而楊繼盛並不領情,他堅信,自己的權力是皇上給的,為皇上的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必須清除嚴嵩之流。於是,他又給皇上寫信舉報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其結果可想而知,又是被誣下獄,後被判了死罪。楊繼盛冒死上書,盡忠報國的思想和品質,一直被後人所傳頌。
把楊繼盛放到今天,他也稱得上一個剛直不阿的好幹部。但是他並不是沒有缺點,首先,他的動機值得懷疑。畢竟是“人民內部矛盾”嘛,對上級有意見可以側麵批評、正麵提醒。怎麼可以把人往死處整呢?難怪皇上見信後大怒,懷疑其別有用心呢。其次,他在政治上十分幼稚。嚴嵩與皇上的關係他不可能不知,群臣對嚴嵩或畏威或懷恩他不可能不曉,他怎能指望憑一封舉報信就把皇上最信任的人給扳倒呢?第三,他的方法欠妥當。他完全可以聯合一些和自己政治主張相同的或被嚴嵩打擊、排斥的官員—起聯名上書,他還可以請王爺密奏皇上,他沒有處理好打擊敵人與保存自己的辯證關係。以上三點是導致他反腐敗失敗的直接原因,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除了給後人留下感歎外,沒有對當時社會進步起到任何作用。
然而楊繼盛的品德和風格的確是值得稱道的,他臨刑前賦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今天我們向楊繼盛學習也要與時俱進,唯有如此才能更具時代特征。楊繼盛不顧個人安危,冒死上書,彈劾嚴嵩,這就做到了“有所為”;而同時,他拒絕接受嚴嵩的籠絡,決不趨炎附勢,這就做到了“有所不為”。楊繼盛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品質,得以名留青史——《明史》給一個員外郎立傳,可不多見。
經驗要訣
所謂的“有所為”就是字在原則的事情上不能讓步,所謂的“有所不為”就是在一般的、無關原則的小事上要禮讓,保持理性。對於大多數人說,如何才能叫做“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想,在別人出無理的行為時,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示我們的不同意見,但是不管采取什麼意見都要合乎情理。
人生在世,必須有一定的立身處世的標準。在這種標準的要求下,有所為有所不為,即符合標準的,哪怕赴湯蹈火,也要勇往直前;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即使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也要堅決拒絕。
訥於言,敏於行
古代許多成就功業者,大多都是言訥行敏的典範,西漢名將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一員。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載,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泄”,但之於行,“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輔首虜十一萬餘級”。由此可見,霍去病,言訥行敏者也。
《曾子·修身》曰:“行欲先人,言欲後人。”說話,要經過深思熟慮,才不會流於胡言亂語招惹是非,做事,要說做便做,不拖泥帶水,以養成雷厲風行之性。
德謨斯吞斯是古希臘的雄辯家,有人問他:雄辯術的第一要點是什麼?
他說:“行動”。
第二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