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要訣
說話要重時機,“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積極地準備。《淮南子道應訓》上有雲:“事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故知時者無常行。”司馬熹憑巧言妙計,轉瞬間就使自己完全擺脫了困境,而且促成陰簡成為王後,使得她不再仇恨自己,兩人的前怨一筆勾銷,同時還巧妙地拒絕了趙王討求陰簡,保全中山國免遭禍殃。司馬熹之舉,勝於一箭雙雕,實為一石三鳥。
司馬熹麵對困境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用自己高超的智謀化不利為主動,這啟發我們做人做事要隨機應變,巧釋怨恨,化幹戈為玉帛。
蕭何自汙其名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立即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東出陳倉,定三秦,平魏地,攻代國,斬陳餘,軍功卓絕,最後指揮垓下圍殲,功勳顯赫,自己也成為漢王朝的首席將軍。韓信的成就,完全是由於蕭何的舉薦帶來的。
韓信當上劉邦的統兵大將,蕭何是軍營物資調配能手,他致力於後方的經營,輔佐劉邦忠誠不二,雖然未曾奔赴沙場,但劉邦還是將蕭何推為第一人,並被委以丞相之職,與漢王形同袍袂。可是,天算大於人算,麻煩事情仍舊避免不了。
韓信替劉邦打了天下,功勞很大,隻是漢王擔心軍權旁落,漸漸地對他恨而怕之。蕭何向呂後獻策,操作計謀,親自誆騙韓信進宮而被誅殺。所以說“敗也蕭何”。
劉邦在外討伐的時候,蕭何被敬為開國元老,派兵護衛,增加五千戶領地及五百名侍從。這時蕭何在別人的提示下認識到,陛下這樣做,是借保護之名,實則嚴加防範,說明心存芥蒂。為了避禍,蕭何接受朋友的忠告,辭退護衛,獻出財產,以表忠心。果然,劉邦龍心大悅,暫時平息了疑心。
兩年後,劉邦率軍遠征。蕭何依然留在城中,他施德政於民,捐出自己的家產作軍費。然而,無濟於事。劉邦仍不斷由前線派兵回城詢問近況。蕭何名下的食客見此情況,知道不妙,對蕭何進言道:“你離誅滅九族的大禍不遠了。身為相國,功勞第一,難道還想再進一步嗎?你自入關十幾年以來一直深得民心,民眾都願意歸附於你。皇上屢次派人回來詢問近況,就是怕你在關中挑起群眾造反。”蕭何聽從門客的建議,廣置田產,賤賒強貸,以致造成百姓紛紛告發相國強行賤買民田時,劉邦卻由衷感到了寬慰和喜悅。
為了能躲過殺身之禍,開國功臣們常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他們本沒有篡位之心,但要防備帝王懷疑自己有篡位之心,於是便采取以下四種措施。
一是善識時務,功成身退。如張良輔佐劉邦打下江山後隱退了;範蠡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後帶著西施也隱退了。
二是留下親人,充當人質。功臣派自己的親人跟隨在君王直接管轄的部門,這樣,坐鎮根據地的功臣就不會被君王生疑,因為這些親人相當於變相人質,有人質在帝王手上,大可使帝王放心。如蕭何留守關中,為使劉邦不生疑,便派兒子、兄弟都隨劉邦出征。此前,劉邦常派人回關中犒勞蕭何,就是不放心,怕蕭何自立為王。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河內太守寇恂把河內治理成劉秀的鞏固根據地。劉秀出征,董崇告誡寇恂,讓他注意蕭何的經驗。寇恂申請隨劉秀出征,劉秀堅決要他留守河內,寇恂便把自己的侄兒、外甥等派到劉秀軍中作先鋒,劉秀果然大喜,不疑寇恂。
三是反話激將,講明了條件再留下。晉文公重耳流浪多年要回國當君主了,跟隨他流浪的忠臣咎犯見晉文公渡河時不要流浪時的舊衣舊鞋了,便對重耳說,我也是舊衣舊鞋,連我也一起扔了吧!重耳醒悟,作了保證,咎犯才隨同重耳回國做官。
四是請封貧地。有一位大功臣將死,他對兒子說:“我死後國君可能給你封地,你堅決要一塊最貧瘠的土地,不能要富饒的土地。”果然,兒子要求不封富地,別人皆不理解。後來,君主更換,新功臣又要封地,凡是富地都被重新分封,隻有這貧瘠之地沒人來搶,其子孫得以永遠享有此地。
經驗要訣
曆代開國帝王,都害怕功臣勢力大,功高蓋主,搶奪帝位,總要想方設法殺掉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在政治上,稍不留意就會遭到君王的猜疑,危險馬上就會到來。蕭何運用自我貶損聲望的做法,消除了劉邦對自己的疑慮和擔憂,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做人做事要隱忍威為先,有時候以退為進,功成身退也是一種大智慧。
張儀為楚王“費心”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八十回裏有“今王誌在報吳,必先投其所好,然後得製其命。”投其所好是大家喜歡什麼,就說什麼和做什麼。有討好之意,投其所好者受人歡迎,能贏得人心。另外,它也有“溜須拍馬”,“諂媚奉承”之意,使自己從中得到好處。
投其所好者,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機,可以做出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的不同的行動。他們或身披“親情”、“忠義”之類的外衣,帶著迷人的微笑,忸怩作態;或在暗中琢磨諂媚對象的心理,投其所好。官場上充滿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有些時候就需要揣摩上司的意圖而說話行事,不與之產生隔閡間隙,這樣才能平步青雲。
戰國時代著名的策士張儀客居楚國時,有一段時間張儀總覺得楚王對他的態度有所疏遠。感到楚王內心漸漸冷漠,對他的看法也不予認同,甚至在侍從中也能聽到對他的不滿之聲。張儀心生一計,求見楚王,說;“在貴國我沒有什麼用處。我請求北上去晉見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