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目光敏銳、明辨事非,又觀察入微,洞察事理,這就是“明察並舉”。因為目光不敏銳,就不能觀察入微,更談不上洞察事理。相反,能夠洞察真情,便會自如地遊刃於一切,這樣才稱得上是精於智謀。
沈子高的預言
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因為在眾王子的權力鬥爭中不幸失敗,而被其他王子取代。為了防止他東山再起,他日前來尋仇,新的太子便秘密的派人將建殺死在鄭國。太子建被廢後,他的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建的兒子勝,為了防止新太子斬草除根,將自己也殺了,就跑到吳國隱居起來,表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態度。讓人覺得他沒有絲毫野心,淡泊名利。
楚國令尹子西對勝有一定的了解,他認為勝還是個值得一用的人才,於是便想把他召回來,為國效力。大臣沈子高聽說了這件事情,便去勸阻子西。沈子高見了子西,問道:“聽說您想要召回勝,有這回事嗎?”子西說:“是啊。”沈子高又問:“您準備怎麼用他呢?”子西又答道:“我聽說勝這個人為人耿直剛強,而且我也曾經和他接觸過,對他有一定的了解,我覺得他是個人才,一定可以為國效力。”沈子高連忙阻止道:“不行啊!我聽說勝這個人心地狹窄,為人狡詐,犯上作亂,他的父親建被楚國廢黜後秘密謀殺的,他又是那樣一個性格孤傲急躁的人,他一定不會忘記自己父親被殺的宿怨。現在他沒有報仇的機會,以後一旦他得了機會一定會報仇的。”子西說:“不會的,殺勝的父親的人現在已經不再了,他還怎麼報仇?”沈子高繼續說:“雖然現在造成勝的舊怨的人已不在人世了。但是,如果他回來後不能得到寵愛,他內心必然會不舒服,從而使他的憤怒的情緒更加激烈;如果他得到了寵愛,他就會貪得無厭,尋機報仇;而一旦我們國內出了什麼事情,他一定不會老老實實的呆在邊境,他一定會趁著內亂,伺機尋釁鬧事。”子西不以為然,沈子高繼續說道:“我聽人說,國家將要滅亡,必然會用小人。而現在賞識小人的,不就是您嗎?再說,人誰沒有災病呢?智者不過是能早日將它除掉罷了。勝的父親被殺的宿怨,是國家的一大隱患。如今我們應該是關上城門,防止他回來報仇。而像您這樣公然的把他召回來,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我看您離死期沒有多長時間了。”
子西聽了很不高興,認為沈子高這是危言聳聽,難道自己連人都看不清嗎,他越想越覺得沈子高是無病呻吟,不必要擔心。於是,他毅然把勝接回了國,對他讚賞有佳。並且讓他掌管了與吳國接壤的邊防軍隊,還封他為白公。勝當時對子西感激涕零,跪下來發誓要一生效忠於子西,一定會為他鞠躬盡瘁。說得子西心裏暖洋洋的,禁不住熱淚盈眶,連忙把勝攙扶起來,還賜給他很多珠寶、牛羊。
白公自從控製了邊防軍隊後,就加緊操練部隊,使自己的部隊戰鬥力大大提升,子西看著勝為自己這樣賣命,就更加的喜歡他,不斷的給他獎賞。後來,勝帶領自己部隊打敗了吳國軍隊,子西大喜。勝就趁此機會,要求回到都城向楚王敬獻戰利品,楚王同意了。還為他準備了盛大的慶功宴會。勝就趁著這個機會,帶著自己的部隊發動叛亂,在朝堂上親手殺了子西和楚王,為自己父親報了仇。而這些都被沈子高言中了,子西是自討苦吃啊!
經驗要訣
看一個人不能簡簡單單的從這個人的外表看,而應該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看到他的內心。外表的東西有很多都是假相,隻有內心的東西才是真的。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交友的過程中,萬不可以貌取人。看事物要看他的本質,有的時候,本質的東西是不容易被發掘的,但是,隻要你有一顆善於發現,善於分析,善於觀察的心,你就一定透過迷霧看到本質。
先見之明巧識人
所謂識人和知人,無非是能夠根據一個人現在的狀況,預測到他最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古人潘孟陽的母親很善於識人。潘剛剛當上戶部侍郎時,他母親很擔心他不能勝任,經常對他說:“以你的才幹,擔任副部長這一級別的官職,我怕你會管不住下屬而闖禍啊!”
潘孟陽不以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勸解。他母親於是說:“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請來,我為你看一看你在部裏的發展會怎樣。”
於是,潘孟陽就把部裏的大小官員請到家裏做客。客人到了以後,他母親在簾子後麵仔細地觀察這些人。
酒宴結束後,他母親高興地對他說:“這些人才幹與你不相上下,你不必過於擔心他們。不過,坐在最外麵的那個穿淡綠色衣服的少年是什麼人?”
潘孟陽想了想,回答說:“是候補官員杜黃裳。”
他母親說:“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樣,將來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
這個故事中或許有後人演繹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認,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聰明人,能夠以斑而窺全豹,通過細微的小事察覺到事物的發展方向。
邵康節是宋朝著名的易學家,他不僅以道德風範為世人敬重。而且為人處世方麵同樣充滿人所不及的智慧。
宋朝時,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為官,與邵康節關係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