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運籌帷幄 決勝千裏(7)(1 / 3)

賈詡的聲東擊西

漢末三國初,天下大亂,各路諸侯擁兵自重。袁術在淮南僭號稱帝,曹操領兵討伐袁術。張繡乘虛攻打許都,曹操隻好回師許都,發兵討伐張繡。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統大軍至南陽城下,張繡知道曹兵已至,急忙派人報告劉表,讓他為後應。同時與雷敘、張先二將領兵出城迎敵。兩陣對壘,張繡出馬,指著曹操罵道:“你是假仁假義毫無廉恥的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曹操大怒,令許褚出馬。張繡派張先接戰。隻三個回合,許褚便斬張先於馬下,張繡軍大敗。曹操引軍一直追趕到城下,張繡進城,閉門不出。

曹操圍城攻打,見城壕很寬,水又很深,急難靠近,就命令軍士運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及柴草把相摻雜,在城邊做梯凳。還用雲梯向城內窺望。曹操騎馬繞城觀望有三天之久,爾後傳令,讓軍士在西門角上堆積柴草,會集眾將,說要從那裏上城。這是曹操聲東擊西之計,揚言從西門殺入,實則想從東南殺入。

不料,曹操此計卻被城中一人識破。這個人叫賈詡,字文和。是張繡的重要謀士,很有謀略。見如此光景,便對張繡說:“我已經知道曹操的用意了,現今可以將計就計而行,定能打敗曹操。”

原來,曹操每日繞城觀察時,賈詡也一直在觀察曹操。他知道,曹操是很會用兵的統帥,而且在製定好作戰計劃時,很少跟屬下講,隻會吩咐屬下依命而行。賈詡在城上見曹操繞城觀看了三日,就知道曹操在考慮攻城的計策。他見城東南角磚土的顏色新舊不一,鹿角也多半已毀壞,就已料定曹操想從這兒進攻。曹操假意在西北角堆積柴草,製造聲勢,想哄騙張繡撤兵共守西北,好趁夜黑由東南偷襲,來一個聲東擊西。

曹操此計雖然瞞過了張繡,卻騙不了賈詡。賈詡向張繡說明曹操詭計,張繡問:“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辦呢?”賈詡說:“這事很容易。明日可選精壯的士兵,飽食後個個輕裝,全隱藏在城東南的房屋內,再叫些百姓假扮軍士,把守城西北。夜間任他們在東南角爬城,等他們爬進城後,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曹操都可能被抓住啊。”張繡大喜,依計而行。

此時,早有人報告曹操,說張繡調兵集中在西北角,呐喊守城,而東南角卻很空虛。曹操說:“中我的計了”於是命令士兵秘密準備爬城器具,白天引兵攻西北角,等到二更時分,領著精兵在東南角爬過壕溝,砍開鹿角。城中沒有一點動靜,眾軍一齊擁入。隻聽見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曹軍急退,背後張繡親自指揮勇壯之士追殺。曹軍大敗,退出城外,退了數十裏。張繡直殺至天明,方收軍入城。曹操計點敗軍,折兵五萬餘人,失去輜重無數。

曹操欲用聲東擊西之計進攻張繡,不料卻中了賈詡的聲東擊西之計。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計不如識計人。

經驗要訣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對手作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挫敗對手的策略。為使對方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做某件事,卻佯裝要做;本來決定做某件事,卻不顯出任何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聲東擊西”的應用關鍵在於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以製敵。此計成敗,必須以正在進行時的對手思想混亂之時,以轉移對手的目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是手段,“擊西”才是目的。

這一策略在於把對方的注意力用在我方不甚感興趣的地方,使對方增加滿足感。這是談判中常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能使我方與對方保持良好的關係,在謀得我方利益的同時,使對方也感到最大的滿足。這種策略如果運用得很熟練,對方是很難反攻的,它可以成為影響談判的積極因素,而不必冒重大的風險。

擺平生活中的諸多事情,此計也是我們常用的,運用之關健是要保密,這是萬分重要的事。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此計也就毫無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