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銀行的經理們斟酌了一番,答應了洛維格的要求。當時大多數銀行家都認為此舉簡直是發瘋,把款子貸給洛維格這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大通銀行的經理們自有他們的道理:盡管洛維格本身沒有資產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卻有足夠的信譽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除非發生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因素,隻要那條油輪還能行駛,隻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產倒閉,這筆租金肯定會一分不差地入賬的。洛維格思維巧妙之處在於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譽為自己的貸款提供了擔保。他計劃得很周到,與石油公司商定的包租金總數,剛好抵償他所貸款子每月的利息。
他終於拿到了大通銀行的貸款,便立即買下了一艘貨輪,然後動手加以改裝,使之成為一條裝載量較大的油輪。他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給石油公司,獲取租金,然後又以包租金為抵押,重新向銀行貸款,然後又去買船,再去……如此一來,像滾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輪被他買下,然後租出去。等到貸款一旦還清,整艘油輪就屬於他了。隨著一筆筆貸款逐漸還清,油輪的包租金不再用來抵付給銀行,而轉進了他的私人賬戶。
屬於洛維格的船隻越來越多,包租金也滾滾而來,洛維格不斷積聚著資本,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是大通銀行,許多別的銀行也開始支持他,不斷地貸給他數目不小的款項。
洛維格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總覺得自己的腳步邁得還不夠大,他有了一個新的設想:自己建造油輪出租。
在普通人看來,這是一個冒險的舉措。投入了大筆的資金,設計建造好了油輪,萬一沒有人來租,怎麼辦?憑著對船特殊的愛好和對各種船舶設計的精通,洛維格非常清楚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類型的船,什麼樣的船能給運輸商們帶來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開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油輪和貨船。然後拿著設計好的圖紙,找到顧客,一旦顧客滿意,立即就簽訂協議:船造好後,由這位顧客承租。
洛維格拿著這些協議,再向銀行請求高額貸款。此時他在銀行家們心目中的地位已非昔比,以他的信譽,加上承租人的信譽,按照金融規定,這叫"雙名合同",即所借貸的款項有兩個各自經濟獨立的人或團體的擔保,即使其中有一方破產倒閉而無法履行協議,另一方隻要存在,協議就一定得到履行。這樣等於加了"雙保險"的貸款,銀行家們當然很樂意提供。洛維格趁機提出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償還貸款"待遇,也就是說,在船造好之前,銀行暫時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開始營運,再開始履行歸還銀行貸款本息的協議。這樣一來,洛維格可以先用銀行的錢造船,然後租出,以後就是承租商和銀行的事,隻要承租商還清了銀行的貸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斷的租金,自然也成為船的主人了。整個過程他不用投資一文錢。
洛維格的這種賺錢方式,乍看有些荒誕不經,其實每一步驟都很合理,沒有任何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方。這對於銀行家們、承租商們都有好處,當然洛維格的好處最大,因為他不需要"投入",就可以"產出"。用別人的錢打天下,是洛維格獨到之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經營天才的思維。
如果說洛維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維,那麼後來他的事業跨上巔峰,多少還是靠了一定的機遇。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也就是洛維格40歲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規模不小的船廠和碼頭。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始和加劇,美國政府大量需求船隻。洛維格和政府機構很快搭上了頭,政府向他定購了大量的船隻。洛維格的資本急劇地膨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