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創造發明之路(1)(1 / 3)

第二章創造發明之路

第一節 追蹤偉大發明的遺跡

一、火車

今天,火車仍然是中國長途交通的主要工具。少年朋友們可能會問:它為什麼叫“火車”呢?不是看不見火嗎?

其實,最早的火車是用煤和木炭作為燃料的,行駛時, 烈火熊熊,並發出很響的聲音,所以有的人把它叫做“噴火的怪物”,後來才正式定名為“火車”。

許多東西的發明,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火車的發明也是這樣。

裏查德·特裏維幸是發明火車的第一人。特裏維幸是英國某礦山的技術師。礦山上需要用蒸汽機的地方很多,常要把笨重的蒸汽機搬來搬去。因此,他就想利用蒸汽機自身的動力而“跑來跑去”。他在1797年製造了一台小型蒸汽機車模型。它可以在桌子上駛來駛去,像玩具車一樣。1804年,他在製造了兩輛真車以後,又製造了一輛蒸汽機車,並把它帶到倫敦展覽。當時,這台新機車將在100英尺的圓形軌道上行駛,花一先令的錢就可坐上火車轉一圈。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而來。誰知,有一天發生了翻車事件,車摔壞了,人也摔傷不少。從此,再也沒有人理睬這個“破玩意兒”了。特裏維幸賣掉了機車專利,還清債務,灰溜溜地回到故鄉養老去了。

誰來繼續這個發明呢?上天把這個任務交給一個名叫司蒂芬孫的牧童。

司蒂芬孫1781年出生在英國北部的一個煤礦工人的家裏。因生活艱苦,他從小失學,8歲就去給人家放牛。

司蒂芬孫14歲時,到父親做工的礦裏當了3個月的見習司爐,也就是燒鍋爐工的助手。他的任務是為蒸汽機加煤,保養機器。他把機器擦得幹淨明亮,對每一個螺絲,每一個部件都從不馬虎。有一次周末,工人們都下班了,他把一台蒸汽機拆開來,清除內部汙垢,並趁機看看它的內部結構。一般說,拆東西容易,裝東西難。司蒂芬孫居然把蒸汽機裝起來了,而且起動後的運轉效果比原來還好。他心裏懸著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同時,他還萌發了造一個比現在的蒸汽機更好的蒸汽機的念頭。但還需要有數學、物理學等許多方麵的知識,而此時17歲的他卻連字都不識,怎麼辦呢?

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司蒂芬孫決心到夜校去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機械的有關知識。他省吃儉用,省錢買書,交學費。平時,他把書放在口袋裏,一個有空閑他就如饑似渴地讀它。別人飯後聊天,他看書;別人工間休息,他還是看書。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他不僅學會了讀書寫字,弄明白了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而且還對礦上其他機器的性能也作了研究。

1810年,煤礦上一台較昂貴的蒸汽機出了故障,動不起來了,使礦上生產大受影響。幾個機械師爬上鑽下,忙了半天還查不出毛病在哪裏。突然,一個年輕人說:“讓我來試試。”喔,他是誰?司爐工司蒂芬孫!幾個機械師都覺得好笑:一個多麼自不量力的愣小子,就讓他出出洋相吧!誰知司蒂芬孫鼓搗了一個時辰後,機器竟奇跡般地轉動起來了。事後,煤礦經理正式聘請他為煤礦機械師。當時,他僅29歲。兩年後,他又升為總工程師。

作為總工程師的司蒂芬孫,他看到礦上馬車拉煤的落後狀況後,想繼續進行特裏維幸的研究,用“大力神”蒸汽機來代替馬拉車。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在1814年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機車。

這台機車能拉30多噸重的貨物,比馬車裝得多得多,可是,行駛速度卻很慢,跟馬拉車差不多快。而且,車上沒裝避震彈簧,行駛起來震動得非常厲害。車上的螺絲震鬆了,甚至連鐵製的路軌也震斷了。另外,蒸汽機放氣的聲音尖得刺耳,嚇得牛群都逃走了。麵對這種種缺點和來自他人的種種責難,司蒂芬孫沒有灰心泄氣,他不斷總結經驗,重新設計,改進鍋爐結構,提高功率;在車底座裝置避震彈簧,減少震動;放出的蒸氣通入煙囪,避免了尖叫聲;加大了火力,使機輪轉速提高了2~3倍。後來,他又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路上,把原來用的生鐵鐵軌改為熟鐵,軌道加寬為1435毫米,在鐵軌下鋪枕木,枕木下鋪小石塊。

1925年,英國政府鋪設了一條長距離的鐵軌。同年9月27日,在司蒂芬孫指導下生產的第一台蒸汽機車“旅行”號正式在鐵路上試行。司蒂芬孫登上火車頭,親自駕駛。火車頭後麵掛了32節車廂,前6節裝煤和麵粉,後20節擠滿了450名興高采烈的乘客,最後,又是6節煤車。鐵路兩旁站滿了來看熱鬧的人群。有的人跟著火車跑,有的人騎馬追著火車跑。大家看著長龍在鐵軌上噴著火,吐著氣,轟隆轟隆地前進,都高興地歡呼起來。人類第一次用蒸汽機車來載客運貨成功啦!它譜寫了陸上運輸的新篇章。

二、汽車

汽車有“汽”字,人們往往將它理解為用汽油作燃料的車,所以叫“汽車”。其實,最早的汽車是用“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汽”是“蒸汽”的“汽”字。

要談汽車的發明,就不得不講到三個有突出貢獻的人。

第一個是法國陸軍工程師,名叫尼古拉·庫諾。他在一家兵工廠工作。兵工廠生產一種又大又笨重的火炮,要好幾匹馬才能拉得動。庫諾因此就想發明出一種車子,用它來代替馬拉火炮。恰巧那時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技術推廣到了法國,他便想法把蒸汽機運用到馬車上,1769年,庫諾製成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汽車。該車長7、2米,寬2、3米,有三個大輪子,輪子直徑皆為2米。車子的木頭框架上支撐著一個梨形的大鍋爐,供加熱水產生蒸氣。每次可乘坐4個人,時速為9、5千米,每隔15分鍾停下來加一次水,沒有刹車,方向盤也不靈活,不過,它卻是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汽車。

第二個是德國人卡爾·本茨。他父親是個火車司機,這使他從小就經常與蒸汽機打交道。從綜合技術學校畢業後,他看到了別人發明的內燃機。它的體積很大,效率很低。不過,卡爾·本茨卻以一個優秀機械師的敏感,發現了它的發展潛力,並積極從事內燃機的研究與改造工作。經過數年的努力,他終於製造出了一台小型而高效的內燃機。

本茨把他的內燃機安裝在一輛三輪車上,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然而,當時官方卻出於種種考慮,長期阻止他正式試車,本茨為此十分苦惱。有一天,她妻子自個兒把汽車發動起來,駛出家門,跑上了馬路,震驚了馬路兩旁的行人。大家都驚奇地看著一輛沒有馬拉的“馬車”,自個兒朝前飛快地跑去。跑了一圈以後,她把汽車開回院子裏,熄了火,關上了車門。試車竟這樣輕而易舉地成功了。本茨的這輛汽車現在還珍藏在法國慕尼黑科技博物館裏,而且保存良好,仍然可以發動行駛。

真正使汽車成為普通交通工具,並使之普及到千家萬戶的是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裏,16歲到底特律去找工作,他在那裏迷上了機械製造。1891年,福特到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照明公司去工作,他接觸到了許多有知識、技術和發明能力的人。很快,他對汽車產生了興趣,便利用業餘時間鑽研汽車製造技術。經過三年的埋頭苦幹,1893年,在福特30歲生日那天,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帶著妻子,駕駛著自己製造的汽車,興高采烈地到外邊去兜風了。

後來,他自己創辦了一個汽車公司。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福特牌小汽車。這種汽車形體小,重量輕,價格便宜,每輛價格在1000美元左右。爾後,福特又發明了成批生產汽車的方法,即零件生產規格化,裝配工作流水作業化,產品生產標準化、批量化。因此,到1914年,福特牌汽車售價降到500美元。這樣一來,性能優良、價格便宜的汽車便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從此,汽車真正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

三、電車

電力是幹淨的能源,用電力來驅動車輛,可以減輕城市的空氣汙染,所以,現代化的城市重新呼喚電車的回歸。

18世紀初,歐洲某些城市的一些道路上鋪著鐵軌,馬拉著車子在鐵軌上滑行,速度比較快。但是,馬缺乏“教養”,隨地大小便,這很讓人頭痛。

1834年的一天,美國紐約市內有個叫達文波特的年輕鐵匠自己製造了一台電動機。望著電動機軸的飛速旋轉,他突然想到可以用電動機來代替馬“拉”車,也就是說,他要製造一個用電動機來發動的電車。

達文波特是個手藝人,動手能力極強。他立即做了一輛小車和與之配套的一台小電動機,然後把小電動機和電池裝到小車上。當他把導線接到電池和電動機上以後,電動機“吱吱”地轉了起來,車子也慢慢地向前駛去。達文波特高興地叫了起來:“成功啦!”這樣,人類第一輛電車模型誕生了。

1842年,人類曆史上第一輛載人的電車問世了。發明載人電車的是美國工程師羅伯特·戴維斯。這輛車完全是馬車式樣。車長4米,寬1米,有個兩人座位。它的車輪是鐵製的,被嵌在馬路的鐵軌上。

戴維斯和助手坐在電車上,一接通電源,“馬車”在鐵軌上慢慢地前進了。有幾個熟人喊:“喂,朋友,你的車走得太慢了!”他說:“這是初次試驗,沒關係,等會兒它比馬車跑得還快呢!”他正說著時車子卻突然停了下來。原來,蓄電池的電用完了。爾後,戴維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來改進蓄電池,但都沒有成功。因此,他發明的電車僅僅停留在實驗階段。

真正使電車投入實際使用的是德國發明家、工業家馮·西門子。

有一次,有位工程師請西門子幫助設法將離柏林很遠的煤礦裏的煤運出來。西門子學識淵博,他建議在當地建發電廠,直接用煤發電,免除運輸之苦。這個辦法很妙,但當時還沒有長途運送電力的技術和設備,隻好作罷。不過,它卻啟發了西門子著手研製實用的電車。1870年,西門子發明了實用的發電機,接著西門子發明了有軌電車。

1879年5月31日,柏林市舉辦了規模盛大的工業博覽會。會場上鋪設著一條環狀鐵路。西門子駕駛著自己發明的電車,以時速24千米的速度,在環狀線上行駛。這吸引了許多參觀者,大家都想乘上這新發明的電車過過癮。這個僅有20個座位的電車,在4個月內,竟讓86000多人次過了把癮。

1881年,西門子電氣公司承建了柏林郊區的一條電車軌道,正式將電車作為運客運貨的工具。後來,西門子發現用鐵軌作電流導線不安全,就把電線架在空中。

但是,鐵軌鋪設在城市裏,當城市擁擠,車輛繁忙時,鐵軌就成了妨礙交通的東西,因此在1882年,西門子公司又推出了不用鐵軌的無軌電車。隨後,無軌電車成了歐美等一些國家城市交通的重要工具。

四、坦克

1914年到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敵對雙方,勢均為敵。那時,機槍已經發明,密集而高速的機槍子彈可以封鎖陣地前的開闊地帶;加之尖利的鐵絲網,縱橫的塹壕,林立的碉堡,作為防守的一方真是固若金湯,堅不可摧。而此時進攻的一方卻有予而沒有盾,進攻中不能保護自己,損失慘重。

當時,英國作為進攻方對德國作戰,也因此吃夠了苦頭。丘吉爾當時擔任英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海軍大臣。他為改變戰爭中的被動形勢,組建了“創製陸地巡洋艦委員會”,研究像巡洋艦那樣的能攻能守、威力無比的陸地武器。

在丘吉爾領導下,專家們搞出了一個四層樓那麼高、裝備著大炮和機槍、鋼殼厚度達8厘米的陸地巡洋艦。他們把圖紙送到海軍製造局長那兒。局長一看,馬上就把它否定了。局長說:“陸地巡洋艦造得像高樓,豈不成了敵人的活靶子嗎?這麼重,這麼大的軀殼,一旦給炮彈打中,就會坍倒不能動了。”他接著又說:“在陸地上作戰,這種巡洋艦要小!”

“創製陸地巡洋艦委員會”馬上重新組織設計班子。兩個多月後,又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接著就對其進行試製。

1916年9月15日清晨,在英德對陣的某前沿陣地上的德軍聽見晨霧中傳來了沉悶的“隆隆”聲。它自遠而近,向德軍陣地駛來。士兵驚奇地探出頭來看,見霧裏有一群龐然大物,每個足有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間那麼大,那麼高,它們正緩緩地向陣地爬過來。

德國士兵大吃一驚,不知如何對待,馬上報告指揮官。指揮官一聲令下:“打!”

一刹那,機槍和步槍的子彈像一大群飛蝗朝怪物飛撲過去。“當當”的響聲過後,擊中鋼殼的子彈紛紛墜落了下來。那群怪物卻蠕動著身子,慢慢地用它鋼鐵履帶壓扁了鐵絲網,碾過了寬大的壕溝,衝垮了碉堡。驚慌失措的德軍倉促後撤。混亂中,許多士兵被怪物發射的炮火和子彈擊中,有的則被履帶碾死了。

英軍在陸地巡洋艦的掩護下,乘勝追擊,攻下了久攻不下的德軍陣地。這是坦克這種新武器在戰場上初試鋒芒。

陸地巡洋艦試製成功後,該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海軍部隊設計的東西,當然就取了個富有海軍特色的名字——水櫃。水櫃,英語為tank,漢語音譯為“坦克”。

今天,坦克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改進,它的行進速度、抗攻擊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已經成為陸地進攻中的主要戰鬥武器。

五、輪船

今天看來,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已名不副實,比如“鉛筆”,它哪裏含鉛?筆芯是石墨摻少量黏土製成的;又如“輪船”,它哪裏有輪子?再如“馬路”,路上哪裏還有馬呢?但是,追本溯源,這些名字都是得來有因的。正如“鉛筆”最早是用鉛條作筆芯的;“馬路”最早是以供馬車馳行而命名的;最早的“輪船”卻是有輪狀漿葉的,它們像輪子似的劃水使輪船前進。

說起輪船的發明,還有一段複雜的經曆哩。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想法提高船行的速度,於是便發明了風帆或增設更多的船槳,但是船速仍提高不多。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進和完善了蒸汽機,使人類有了更高效高能的機械動力。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要把蒸汽機安裝到木船上去,以提高船速。

1787年,美國發明家菲奇在木船兩側,各安裝了一支長長的木槳,並用蒸汽機帶動它們,交替劃動。這使木船行駛的速度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1802年,美國發明家薛明敦設計並製造了一艘蒸汽機船,拖著兩隻滿載貨物的駁船,在運河上航行。它具有拖力大、航行快的特點。可是在當時,駁船都是用馬拉的,薛明敦的成功有奪去馬拉船業主飯碗的危險。所以,他們組織起來,硬是以“機動船形成的波浪會損害堤岸”為借口,迫使薛明敦停止營業。

菲奇和薛明敦雖然發明了蒸汽機船,卻都半途而廢了。發明輪船的桂冠卻幸運地落到了富爾頓的頭上。

富爾頓出生於1765年,9歲時死了父親,少人管教,小學時功課不好,但愛擺弄機器什麼的。他家附近有個槍炮修造所,那些神奇的機械對少年的富爾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7歲時,他離開家鄉到城裏去謀生,為一家工廠畫機械設計圖紙;同時,他還專心致誌地學習繪畫。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人物肖像畫家。

22歲時,他到英國去學習繪畫,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發明了大理石鋸割機、紡麻機和麻繩編織機等。那年,恰值英國發明家瓦特50歲生日,有人介紹他去為瓦特畫像。他們邊畫像邊聊天,相同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瓦特的發明啟發了富爾頓:為何不把蒸汽機用到船上去呢?

富爾頓首先研究了前人在蒸汽機船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他研究了很多問題,例如船與蒸汽機的大小比例,輪翼的多少與角度大小,槳輪的大小與推進力等,範圍涉及到數學、物理等方麵的理論知識。

他對蒸汽機船的研究,得到了他丘父利文期頓的資助。他前後試驗 了9年,終於在1803年1月9日製造出一艘長21、3米,寬2、4米,吃水0、9米,輪子槳葉直徑3、66米,功率為6千瓦的蒸汽機船。

這艘船在巴黎的塞納河上試航成功了,富爾頓十分高興。誰知當天晚上,風雲突變,暴風雨襲擊巴黎城,泊在塞納河上的新輪船,在風與浪的夾擊下被攔腰折斷,沉入河底。

富爾頓和工人們撈起機器,另造了一艘更加堅固的新船。但試航後發現蒸汽機的馬力不足,不能帶動輪狀的漿葉飛快地轉動,因此船的航行速度也不快。於是,他請瓦特製造了功率為17、9千瓦的低壓船用蒸汽機。

富爾頓的創造發明沒有受到法國政府的重視,相反卻受到來自各方麵的諷刺和打擊,因此,富爾頓和利文斯頓把蒸汽機運到美國,繼續他們的試驗。

1907年8月17日,他的又一艘大船製造完工了。該船長45、7米,寬4米,吃水0、6米,排水量約為100噸。船的前後各有一個客艙,中部是蒸汽機,船的兩側是輪狀槳葉,一半入水一半露在船外麵。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有人戲稱它為“富爾頓的蠢物”。富爾頓給它起名“克萊蒙特”號。

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富爾頓和利文斯頓等人登上輪船,開始了試航。煙囪裏冒出濃煙,蒸汽機隆隆地轉動起來,船兩側的明輪拍打著河水,輪船逆流而上。經過32小時的航行,輪船行駛了240千米的路程,到達了上遊的一個小城。輪船成功了,“蠢物”變成了“寵物”。

然而富爾頓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功,他對“克萊蒙特”號進一步改進,將暴露在外麵的機器用木板遮住,裝飾了前後客艙,增設了12個臥鋪,改進了機器性能,使船速提高到每小時12、9千米。從此,“克萊蒙特”號成了哈得遜河上的舒適而快捷的定期班輪。

後來,富爾頓組織了輪船公司,設計並製造了許多客輪、貨輪、渡輪,以及一艘魚雷艇。這些輪船有的在河裏航行,有的在海上航行。1938年,富爾頓開設的造船廠製造的兩艘大輪船橫渡大西洋,成了近代海上運輸的先鋒。因此,富爾頓被世界公認為輪船的發明人。

六、氣墊船

你說它是船,它卻能離開地麵水麵1米左右,騰空飛行;你說它是飛機,它卻隻能離開地麵、水麵很矮,更多的是像船那樣為水上運輸服務。它就是船和飛機結合的產物——氣墊船。

船在水麵高速行駛時,船的前部會被空氣抬起,船頭有微微翹起的現象,這就是“氣墊效應”。它早已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

1716年,瑞典科學家斯韋登博格爾首次提出了關於氣墊船的設想,但是,當時沒法解決產生高壓氣流以產生氣墊的問題;同時,因為材料的關係,也沒法解決高壓氣室漏氣的問題。因此,製造氣墊船隻是少數科學家的幻想而已。

直到1950年以後,才出現了氣墊船的雛形。它的發明者是英國電子工程師考克雷爾。

考克雷爾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不安心在大公司裏幹那些呆板和沒有創造性的工作,所以幹脆辭了職,和妻子兩人創辦了一個水上飛艇製造公司。當時的船艇製造業雖然很發達,但船速都比較慢,考克雷爾想以“快艇”來吸引顧客,創造出片新天地來。

船在水裏走不快,主要問題出在水的阻力上,因為水的阻力比空氣的阻力大得多。同時,波浪阻力也大大降低了船行的速度。怎樣減小阻力呢?考克雷爾想到了斯韋登博格爾的氣墊船設想。假如真能在小艇與水之間隔上一層空氣,減小摩擦阻力,那麼,空氣就成了船與水之間的軟墊子,這樣,船速應該大大提高了。

設想隻是紙上談兵,是不是行得通,還要依靠實驗。考克雷爾用一大一小兩個鐵皮罐頭盒套在一起,做成一個環形噴氣裝置,再在這個裝置上安裝一個吹風機,然後通上電,讓吹風機向下吹風。他和妻子接通電源,突然,桌上卷起一股風,模型也隨之慢慢地浮了起來,升至離桌麵約有一個拳頭那麼高。夫婦倆滿意地笑了。

他倆仔細看了看模型,發現仍有問題,即噴出的氣漏得太快。於是,他倆給模型貼上了紙圍子。再試一下,模型離開桌麵有一支筆那麼高了。懸浮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前進的問題。考克雷爾借助於飛機的技術,搞了一個空氣螺旋槳向後鼓風,再裝上一個尾舵來掌握方向。他把這些設備裝在一條小船上,用一隻直徑50厘米的吹風機向船下吹風,使小船稍稍脫離水麵;上麵又用螺旋槳推進。下水進行試驗,小船在河麵上航行得很快。氣墊船模型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製造真正的氣墊船了。由於考克雷爾夫婦的錢不多,沒法自己出錢來製造,於是,夫婦倆就帶著他們的設計到各大企業去推廣。但是,誰也不願意接受這項製造任務。造船公司說,這是飛機,它在水上飛,我們造船的幹不了;而飛機公司卻說,它是船,飛機哪有這麼大的身軀,而且又沒有機翼。

一個新的發明,一個新的設想,最初往往不容易被接受,氣墊船的例子是比較典型的。

但是,有遠見的人畢竟是有的。美國研究開發公社的理事長看了以後,覺得氣墊船將來會大有前途,就出錢幫助考克雷爾在許多國家取得了專利權,並且撥款建造了一艘長9、1米,寬7、3米,重4、5噸,每小時航行92、7千米的氣墊船。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氣墊船,誕生的時間是1959年5月。

以後又經過十多年的改進,英國製成了重170噸的氣墊船。它每小時可行駛110千米,可搭乘420名乘客,運載55輛汽車,往返於英吉利海峽之間。現在,氣墊船已成為世界上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

七、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在海上航行,遠遠望去,就像一座會遊動的小島。它有200米~332米長,30米~80米寬,40米~70多米高,有2000多個房間(艙室),分布在至少17個層麵上。航空母艦主要是載運飛機,並供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在它的甲板上能載運70架~120架飛機。它能遠離本國海岸,到大海大洋中攻擊敵方的水上艦艇和水下的潛水艇,襲擊敵方的海岸和陸上目標。

航空母艦簡直就是海上的巨無霸。它的造價更是貴得嚇人,包括艦上飛機在內,每艘造價在50億美元左右。因此,目前世界上隻有10多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人們為什麼會想到去發明它呢?這話得從頭說起。

航空母艦的發明完全是因為戰爭的需要。

據記載,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軍隊中有個熱氣球飛行員,名叫羅威,他駕著熱氣球到敵方陣地去投擲炸彈和燃燒彈。但是熱氣球在空中停留時間不會太長,而且,氣球吊籃的容量小,不可能帶很多的彈藥,所以往返太多,不利於戰鬥。後來,他對一艘運煤駁船進行改裝。運煤駁船本來就很大,可以在上麵建一個很大的橢圓形甲板,供氣球起飛和降落,以供給彈藥和燃料。這就是航空母艦的雛形了。

1910年,法國為了加快郵件的投遞速度,打算在一艘大型的法國至美國的郵船上載運一架飛機,然後在半途中,讓飛機帶著郵件直飛紐約。因為那時長途飛行的洲際飛機還沒有研製出來。這一消息讓美國海軍部獲悉了,他們懷疑這是法國以郵政為借口,在試驗一種向美國發起襲擊的新武器。海軍上將錢伯斯馬上向海軍部彙報,並申請在軍艦上進行同樣的試驗。海軍部很快就批準了這個申請,並讓申請者去負責這項試驗。

誰敢在不大的軍艦上起飛和降落飛機呢?錢伯斯找了好多個飛行員,他們都不敢膽大妄為。這時,有一位叫尤金·伊利的雜技演員,願意為海軍部的試驗盡力。

11月14日清晨,前甲板改裝成起飛平台的輕巡洋艦載著飛機和擅長飛行的雜技演員出發了,沿途有四艘驅逐艦護航,以防萬一。下午3時駛到目的地,天氣不大好,下著細雨。飛機裏裝上了兩隻大氣袋,氣袋裏充滿了氣體,一旦飛機掉進海裏,它們可以減小衝力,或許可以避免飛機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