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性思維概述(1 / 3)

第一章 創造性思維概述

第一節 創造思維的意義

創造或創造活動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創造的、新穎而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例如新機器的發明、科學中的新發展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等等,都是不同實踐領域中的創造活動。

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一方麵具有一般思維活動(解決問題)的特點,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解決問題。因為它不隻是依靠現成的表象或有關條件的描述,而是要在現成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加以構思,才能解決前人所未解決的問題。因此,創造活動與想象和創造思維有極其密切的聯係。

創造性活動和創造思維是人類心理的高級過程,所以它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但是,由於過程本身的複雜性,難以進行精確的科學分析,特別是不容易作實驗研究,因此,目前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還是很不充分的。大部分的研究結果是對藝術家、科學家和技術革新者的工作進行分析而獲得的。從這些結果中可以看到,不同領域的創造活動有不同的特點,但其基本過程和條件是類似的。

例如,科學創作更多表現為發現事實與規律,它是對客觀現象及其規律性的認識和發現。技術創造更多表現為製作新事物,它是應用科學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技術創造總是創造出具體的東西和機構,因此,一定要形象地解決問題,這是技術創造的基本特點之一。至於藝術,它是現實的形象的反映,它要求藝術家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有豐富的情感。列夫、托爾斯泰說過:“藝術活動就在於在自身引起曾經體驗過的情感,在自身引起這種情感以後,利用活動、線條、色彩、言語描繪的形象,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使別人也體驗到這種情感”。

分析研究表明:創造性問題和一般思維問題的解決有類似的幾個階段,即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四個階段。不過,從整個過程說來,創造活動的進行要緩慢一些,例如,在個別場合,構思的醞釀會拖長到幾個月,甚至幾年。

創造思維不同於一般思維活動的重要之點是想象特別是創造想象的參與。能夠結合以往的經驗,在想象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設,是創造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創造思維研究的重要問題是如何促進這個過程。

新設想的順利提出是和前一階段問題是否已經明確和正確理解相聯係的。明確問題的性質,就有可能使思維過程有一定的方向,能把問題納入一定的原則,遵從這些原則構思出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例如某機械廠一位老工人業餘創造蜂窩煤機,想到必須把煤粉壓成蜂窩磚形,所以製蜂窩煤的機器應當屬於壓床一類。因之他用一個普通壓床為起點,考慮如何把它“改製”成可以壓製蜂窩煤的機器,這樣他就設計出蜂窩煤壓製機。

啟發對順利提出新假設起很大的作用。啟發是從其它事物中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起了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啟發作用。自然現象、日常用品、機器、機器設計圖、示意圖、文字描述、口頭提問都可以作為原型。原型啟發的事例在創造發明的曆史中屢見不鮮。例如,傳說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師魯班是從絲茅草割破手這一事實中獲得啟發而發明了鋸子。在這裏,絲茅草都成了有啟發作用的原型。某一事物能否起原型啟發作用,不單決定於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還要看創造者當時思維活動的狀態如何,創造者的思維活動處在一種積極狀態而又不過於緊張以致抑製其它思路的時候,常更有利於原型啟發發生作用。在一段緊張工作之後適當休息或轉換活動,使思路開闊,對創造性假設的提出往往是有利的。

近年來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曾多次進行利用原型啟發促進技術革新的研究。例如,在上海某廠采用示意圖的方法啟發工人們製成百餘副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衝模。在北京某廠曾采用立體模型方式,啟發工人試製成加工彈簧吊杆的機器,使該機構的加工由手工變為機械加工。這些研究表明原型啟發原理可以有效地應用在群眾性的創造活動中。

原型之所以具有啟發作用,主要因為原型與所要創造的東西有某些共同點或相似點,通過聯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原型固然有啟發作用,但有時也限製人的思想的廣闊性。而且一般說來,原型越接近要解決的矛盾,它的限製越會成比例地增長。

某廠有一部同時鑽12孔的鑽機,最初創造時利用單孔鑽床作原型。結果隻是把原型擴大了12倍,體積龐大不堪。後來突破了舊原型的限製,改用簡單的12位相的定位機構,結果製成很適用的機器。

在創造活動過程中,新形象的產生帶有突然性,常被稱為“靈感”。事實上,靈感是巨大勞動的結果。

靈感是人的全部高度積極的精神力量。靈感跟創造動機和對解決任務的方法的不斷尋覓聯係著。靈感狀態的特征,首先表現為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創造的對象上。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意識處於十分清晰和敏銳的狀態。這時的思維活動極為活躍,因此,在靈感狀態下,工作能有極高的效率。

靈感是有突然性的,但它是在艱苦的勞動之後出現的。柴可夫斯基談到,隻有當積累了大量的觀察經驗的時候,當作品的構思已經明確,科學家、作家或藝術家完全被沉思所占有的時候,才可能有靈感。

靈感也是一種頓悟,是過去經驗或當前多次嚐試失敗以後的產物。在關於通過四點一筆作一三角形的實驗中,正是在受試者經過多次嚐試後,一經提示,抓住問題的關鍵,使任務立刻得到解決。

創造活動、創造思維是人類的重要活動之一。正是通過人類的不斷的創造活動,改造了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第二節 創造性思維的實用價值

一、昏官清官的思維差別。

中國有出戲叫《十五貫》,說的是有個外號叫油葫蘆的人,借了15貫錢準備做生意。他借到了錢心裏高興,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才回家。他的年輕的妻子開門晚了,他有點不高興,就與她開了個玩笑,說已經把她賣了,得了15貫錢,明天一早,就要將她送走。妻子一看,果然有15貫錢,便信以為真,乘油葫蘆睡著了,悄悄地開門逃回娘家。她出門後,有個小偷婁阿鼠見門開著,乘機溜了進去,一看油葫蘆睡著了,旁邊有一大串錢,於是偷了錢就要走,油葫蘆從睡夢中驚醒,兩人發生爭鬥,婁阿鼠用刀子將油葫蘆殺死。而妻子出門後,在回娘家的路上又驚又怕,見有個青年也在趕路,就與他同行,這個青年的口袋裏也正好有15貫錢。審理這個案子的官便一口咬定,這一對同行的青年男女是殺人凶手。他是這樣推論的:小娘子年輕漂亮,一定會被不正派的青年勾引,為了做長久夫妻,就要殺死自己的丈夫;現在,這一對青年一清早在一起行走,一定是奸夫淫婦;男青年的口袋裏又正好有15貫錢,肯定就是油葫蘆借來的15貫錢。可以說是人贓俱獲,於是就判兩人死刑,等秋後處決。

這個官的思想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他把生活中的多種可能隻看成一種可能,還把這種可能當成了事實。可能的事情和真實發生了的事情是不同的。就拿這個事例來說吧。年輕美貌怎麼可能就一定是不正派的呢?男女兩人在一起行走,可能是有曖昧關係,也可能是同路,還有別的可能。男青年的口袋裏有15貫錢,可能是油葫蘆的錢,也可能是偶然的巧合。他根本不去思考各種可能,而是把一男一女一起走路當成殺人的根據,製造了一起大冤獄。思維的片麵性,造成的後果是多麼可怕啊!

後來,一個叫況鍾的官接手這個案子。他很快就發現了原判中的問題:男青年不是當地人,居住的地方很遠,很難與女方有交往的機會;因為發生爭奪,在油葫蘆的床底下留下了一些錢,因此,偷走的錢不足15貫,現在男青年身上的錢正好15貫,恰恰說明凶手不是他。經過調查,他終於找出了真正的凶手。

《聊齋誌異》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個美麗的姑娘,有一天在樓上正與鄰居的一個女子說話時,看到一個英俊少年,有了愛慕之意。這個婦女看出了她的心思,就主動說,這個青年她認識,她可以從中幫忙。姑娘信以為真,就脫了自己的鞋子作為信物,讓她交給那個青年,請他帶了鞋子前來相會。這個婦女不但沒有把鞋交給那個青年,反而丟失了鞋子,還將此事說給了自己的一個相好的男人聽。一個無賴碰巧拾到了這隻鞋,又聽到了這隻鞋子的秘密,就拿了鞋子與那個癡情女子在樓上相會。女子還以為對方就是自己愛慕的人呢!後來,女方的父母發覺女兒房中有異聲,就讓女兒睡到自己的房中,他們睡在女兒的床上。一天夜裏,那個無賴又來到樓上想與姑娘約會,聽到房中有兩個人的動靜,以為女子另有所愛,就拔刀殺了女子的父母。案發後,女子認為,殺人者肯定是自己愛過的那個青年,審判官也認為,凶手是他無疑。於是把這個青年打入大牢,定成死罪。

那個青年大聲呼冤。二審時,查出了牽線婦女的相好也知道此事,於是又認為凶手就是那個相好,再一次造成了冤案。直到後來,才找出了真正的凶手。

前兩審的冤案,從思維的角度講,都是由思維的直線性造成的,審案者隻往一條路上想。

生活中進入這樣的思維誤區的例子是很多的。說明遇到問題時要考慮多種可能性,不能隻往一種可能上想,更不能把這種可能就當成事實!

二、千萬商機係於判斷。

汽車在公路上奔馳,如果司機突然刹車,車上的乘客就會身體前傾。這種現象,叫做慣性。

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慣性。我們常常會按著過去的經驗思維,按照古老的傳統模式進行思維。沿著思維的慣性進行思維,這叫做思維的定勢。人們常常從固定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借鑒了過去的經驗,但是,卻可能陷入思維的陷阱,阻塞認識真理的道路。

世界上的事物是很複雜的,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因此,不問情況的變化,不考慮事物的發展,隻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事物,就會形成思維定勢,就會鑽進認識的死胡同。

在澳大利亞有個原始人聚居的地方,居民們還過著原始的生活。他們終年赤著腳,在沙地上奔走。英國有家製鞋公司的推銷員前往這個地方考察推銷鞋子的可能性。推銷員一到那裏,見沒有一個人穿著鞋,人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鞋,感到很掃興。他向公司彙報說,這裏沒有一雙鞋,這裏沒有一個人穿鞋,這裏不需要哪怕是一雙鞋。

這是一種用思維定勢思考問題的方法。從常規的思路想問題,沒有人穿鞋,當然就不需要鞋,當然鞋子在這裏就沒有市場。

但是,另一家製鞋公司的推銷員到了這裏以後,卻感到發現了一個鞋子的大市場,顯得十分高興。他向公司彙報說,這裏沒有一雙鞋,這裏的人全部赤著腳,這裏的人需要大量的鞋,這裏將擁有巨大的鞋子市場。

同樣的赤腳,一個推銷員得出了不需要鞋的結論,另一個推銷員卻發現了鞋子的大市場。第二個推銷員用的思維方法,就是脫離常規的求異性思維。他想:沒有鞋子可以變為有鞋子,不會穿鞋子可以學會穿鞋子;從需要量來說,沒有鞋子表明需要最多的鞋子。用這種思維方法,就能有新的發現,常常能別出新裁,走出思想的困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境界。

魯迅先生的思想也很有求異性,從不人雲亦雲。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中國人,有一種思維定勢,他們總是安於現狀,對於任何新的改革、新的事物,都要反對。他們說,從來都是這樣的啊,我們的老祖宗也是這樣的啊。魯迅反問說,從來如此,便對嗎?這一問就是一種求異性思維,他揭開了從來如此的依據的脆弱性。

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用常規的思路思考,仿佛已經有了一個已成定論的結論,但是,從新的角度看,就可能有一個新的發現。比如說,中國傳統常常講“知足常樂”,但是,有些思維比較創新的人卻說,不知足也常樂。他們說,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固步自封,沾沾自喜,那是很可悲的;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的進步,那才是生活的真正的樂趣。你們看,求異性思維是會開創一個思想新天地的。

再比如說,人們大都討厭垃圾,垃圾處理成了環保部門和居民頭痛的事情。但是,美國的一位科學家卻對垃圾的看法別具一格。他說:“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財富。”他的看法與常規是不一樣的,但是,仔細一想,他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代表了一種新的垃圾觀:垃圾可以製造肥料,可以發電,可以製造沼氣,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化廢可以為寶,化害可以為利,這一思想多珍貴啊。

三、妙思奇想決勝千裏。

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一種觀點想到另一種觀點,由一種景象想到另一種景象,由原因想到結果,由結果想到原因,這種思維活動叫做聯想。聯想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聯想能力強的人創造力也比較強。

聯想能力的強弱,也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一般認為,聯想的事物越多,越豐富,聯想得越是遙遠,越是深刻,越是獨特,這個人的聯想能力就越強。

聯想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接近聯想,就是在空間上、時間上比較接近的事物之間的聯想。例如由西施想到範蠡,想到吳越之戰,想到臥薪嚐膽,想到無錫的蠡湖,想到蘇州的虎丘的劍池,想到伍子胥,想到專諸刺王僚;由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想到北洋軍閥的暴君們槍殺學生的殘暴行為,都是接近聯想,因為這些故事和人物,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比較接近的。

另一種叫做相似聯想。由昭君想到嬋娟,想到楊貴妃;由暴君想到秦始皇,想到隋煬帝,都是相似聯想。

還有一種聯想是相對聯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相反的事物。比如由炎熱想到了寒冷,由高貴想到了醜惡等等。

當然,我們在進行聯想的時候,各種方式的聯想可以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個廣闊的聯想的網絡。

聯想能力的培養,就是要有意識地在腦子裏由一種事物想一想相似的相近的相反的事物,由此及彼、由遠及近地想,這樣可以把許多看似無關的事物構成一個網絡。

下麵是一個真實的聯想故事,請你仔細體會一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情報部門獲悉英國發明了新型的坦克——19型坦克,設計圖就在法軍統帥部的高級軍官莫爾根將軍的保險櫃中。如果這種武器投入戰場,戰局將大大不利於德國,於是,德國派遣了著名女間諜哈麗設法搞到坦克設計圖。

哈麗利用自己的美色和交際手腕,認識了莫爾根將軍,還住進了將軍的家,暗暗地發現了書房裏的一幅巨畫後麵的保險櫃,並且了解到門上的鎖是密碼鎖,隻要知道了密碼,就能找到絕密的圖紙。現在,成敗的最後的關鍵在於找到密碼。如果找不到密碼,就要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開,要試過100萬次,才有可能找到密碼。

期限快要到了,哈麗非常焦急,她想到莫爾根將軍和她談情時對她說過:“我老了,記憶力比從前差多了。”她想:“將軍不可能把密碼數字記在腦子裏,要是這樣,如果他萬一忘記了密碼,那就很難打開密碼櫃了。因此,密碼數字一定會放在什麼地方,使將軍一見到這個暗示就能記起密碼。於是她在書房裏四處張望,尋找線索。突然,她看到豪華的書房裏有一隻古老的掛鍾,鍾停了,一直沒有動過,指針指著9點35分15秒。她想:鍾上的數字會不會是密碼的暗示呢?它們構成的數字是93515。但是,密碼應該是6位數。這組數字並不能打開密碼櫃,哈麗又想到,9點也可以看成是21點,這樣,就構成了一組新的數字213515。晚上她和將軍一起喝酒聊天,但在將軍的酒中放進了安眠藥。將軍沉沉入睡了,她乘機來到密碼櫃前,輸入這組數字,果然,密碼櫃的門打開了,夢寐以求的資料終於展現在眼前,她迅速地拍到了19型坦克的資料。

哈麗從將軍的記憶衰退聯想到了密碼的暗示,從豪華的書房想到了不相稱的掛鍾,從時間想到了密碼數字,從9點想到了21點,正是充分地運用了聯想,才創造了諜報史上的奇跡。

下麵的幾則故事,有的缺乏真實的情節,有的缺乏因果的說明,有的隻是幾個孤立的片段,請你通過聯想,合理地填補缺失的情節、因果的敘述。或者把幾個片段聯想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1、電梯裏發生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德國占領。法國人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

有一次,巴黎一家旅館的一部電梯裏乘坐著四個客人。一個是納粹軍官,一個是法國抵抗運動的地下組織的成員,一個是漂亮的法國少女,還有一個是法國老婦人。他們彼此並不相識,是偶然乘坐在同一部電梯裏的。

突然電梯發生了故障,電燈熄了,電梯停了,電梯裏一片漆黑。

此時,隻聽到一陣接吻的聲音,隨後是狠狠的一記耳光,不知打在誰的臉上,發出了響亮的聲音。過了一會兒,故障排除了,電燈亮了,隻見納粹軍官的臉上出現了五道手指印。

老婦人看到德國軍官捂著的臉,心想:活該,誰叫你想占姑娘的便宜,幸虧這個姑娘有兩手。

姑娘想:這個納粹分子真是活該,他一定是在黑暗中吻錯了人了,他吻了老婦人或者那個法國小夥子,才挨了一記耳光。

納粹軍官想:今天算是倒黴了,我什麼也沒有幹,卻無緣無故挨了一記耳光,可能是這個法國小夥子乘著黑暗吻了這個姑娘,她以為是我吻的,失手打了我,看在這個漂亮姑娘的麵上,不與他們計較了。

你能設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嗎?吻聲是怎麼發出的?是誰打了誰?

2、“已經感謝過了”。

一次,有一個孩子小超和玩伴在河邊玩,不當心滑到了河裏,他拚命地劃啊、抓啊,但是,由於他不識水性,不一會兒,就漸漸下沉了。同去的孩子驚呆了,他們不會遊水,隻得在岸上一個勁地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落進河裏啦!”。

河邊有幾個人看著孩子落水,但是,誰也不肯起身相救。

這時,正好有一輛車經過此地,一聽見孩子們緊急的呼叫聲,車上的一位乘客二話不說,馬上脫了衣服跳到冰涼的河水裏,把奄奄一息的孩子救了上來。孩子已經昏迷,車上的人對著孩子做了一會兒人工呼吸,落水的孩子漸漸蘇醒了過來。這時周圍圍了一大片人,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個好人,說,要不是這個見義勇為的人,孩子眼看就沒有命了,孩子的父母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他呢!

但是,這個人對著落水的孩子仔細一看,幽默地對大家說:“一點兒也用不著感謝,已經感謝過了,已經感謝過了。太謝謝啦,太謝謝啦!”。

請你聯想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要說“太謝謝啦,太謝謝啦”?

3、重逢。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下麵是這個故事中的幾個片段,請你發揮你的聯想能力,勾畫出這個故事的梗概來,並補充細節,盡量優美地描述這個故事。

(1)一天早晨,年輕的礦工溫斯帶著挖煤的鎬頭準備下礦。

(2)他走到一個姑娘的窗下,姑娘娜莎馬上打開了窗戶,她正在為他做一件漂亮的衣服,準備溫斯結婚時穿。

(3)溫斯下礦以後,這一天,礦下發生了坍方,溫斯再也沒有上來。

(4)50年以後,這裏重新開礦。打礦井時,挖出了幾具屍體,其中一具是溫斯的,由於浸在酸性溶液中,屍體沒有腐爛。

(5)村裏人誰也不認識溫斯,隻有一位老婦人認得他,她給他穿上了當年為他做的衣服,自言自語道:“我終於等到你啦!”。

四、聯想翩翩報深仇。

19世紀初,法國有一個青年數學家格洛阿。他有一個好朋友叫魯柏,也是一位數學愛好者,他住在迪、羅威艾大街的一幢公寓裏,公寓共有四層,住著幾十戶人家。魯柏住在二樓,他的房間號碼是209。

有一天,格洛阿前往迪、羅威艾大街拜訪魯柏。但是,卻不見魯柏的形蹤。格洛阿向大樓裏看門的女工打聽,才知道魯柏在半個月前莫名其妙地被人害死了,死得很慘。

格洛阿大吃一驚,忙問女工:“魯柏是怎麼死的呢?凶手找到了嗎?”。

女工告訴他:“他是被人殺死的。凶手用刀子在他身上捅了幾下,搶走了他父母寄來的錢。這個殺人犯真是凶殘啊,魯柏的房間裏血流滿地。”

格洛阿還聽女工說,凶犯還沒有找到,案子還沒有偵破,警察來過了,但是,還沒有找到破案的線索。

女工還告訴他,魯柏臨死的時候,手裏拿著一塊餡餅。這是出事的前一天她送給他吃的。魯柏與女工是同鄉,他喜歡吃她做的蘋果餡餅。那天她又做了一些,也給他送去了一點兒。沒有想到,他腹部被刺破後,手裏還拿著一塊餡餅。

格洛阿感到眼前一亮。他問女工:“這個凶手是公寓裏的,還是外來的?”女工說,犯人肯定是公寓裏的,因為這天她在大門口值班,沒有看到陌生人進來過;而且,魯柏的門沒有毀壞,肯定是認識魯柏的某個人進入他的房間後作案的。但是,這幢樓有幾十個房間,是誰作的案,也不是很容易查清的。

格洛阿問:“三樓有幾個房間?”女工告訴他:“有15個房間。”

格洛阿請女工帶他去看看。走到314房間時,他停了下來,問女工:“這一間裏住的人是誰?”女工告訴他,這間房裏的主人名叫米塞爾,這個人愛賭博,好酗酒,最近他已經搬走了。

格洛阿肯定地說:“這個人就是凶手。”他向警察局講明了他判斷的理由,他說:“魯柏臨死時手裏拿著餡餅,此時,餡餅對他已經沒有食物上的意義,他拿著它,是要留下關於凶手的一點兒線索。他是個數學家,他熟悉數學。因此,他留下的信息與數學有關。餡餅在英語中讀作“pai”,這個讀音與圓周率讀音一樣,圓周率的數字約是3、14,這個數字正是凶手所住的房間的號碼。”

原來,米塞爾是個賭徒,他為了償還賭債,就鋌而走險,敲開了魯柏的門,將他殺害,搶了錢財。聰明的魯柏在最後關頭留下了凶手的信息,機智的格洛阿破譯了受害者留下的信息,使凶手受到了嚴懲,為朋友報了仇。

格洛阿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把餡餅與圓周率一起聯想,因為它們的讀音在英語中是相似的,都讀作“pai”;他又把圓周率與房間的號碼一起聯想,圓周率的大小約是3、14,使他想到了314房間;進一步,他又把這個房間的主人聯想起來,這間房的主人平時好賭、好酒,如今又突然失蹤,形跡十分可疑。

這種聯想,既大膽,又有一定的合理性。沒有大膽的聯想,就不能作出大膽的發現。我們的知識總是不完整的,我們了解的信息總是有缺憾的,隻有大膽地想象,才能越過知識的空白,認識事物之間的聯係。